时间:2021/4/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上面蓝字加入廖氏大家庭

热点推荐

全国最美廖氏宗祠大集合,尽显廖家气派!廖家人必看!

关于花公世序生年的探讨

作者:广东大埔湖寮长教,武威42世花公32世长教百一郎23世松发

一、传统观念下的花公

杭永和兴梅地区流传的老认宗诗:崇德功深裕后长,兰芝光景发其祥;琼瑄四十一郎后,九子文兴花又昌;杨周二妣三子秀,彻政敏公分三房。

年《中国廖氏通书》(简称《通书》)发表后,笔者从中发现填补了国清、滔刚、元景三代人的缺名,由是在年版《大埔县廖氏源流》中写了新的认宗诗:延龄崇德兰芝芳,光景琼瑄四一郎;国清滔刚而元景,九子文兴花又昌;杨周二妣三子秀,彻政敏公分三房。

传统观念中,花公,讳花,字实蕃,属叔安88世,子璋2世,武威世(从新认宗诗中可见),文兴之次子,生于唐莊宗同光三年(年),为宋参政,是廖氏中一大支系的宗祖——上杭始祖。裔孙众多,遍居闽、粤、赣,广布湘、桂、川、台,徙播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尼等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澳大利亚、法国、美国等世界各地。

据年版《中国廖氏通史》(以下简称《通史》)上册65页云:“当代廖姓人口逾万,流布的重点在江南,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四川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56%,广东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6%,为廖姓第一大省。其次在广西、台湾、福建、河南,这四省约占25%。第三是云南、江苏、浙江三省,占0%。全国形成了粤桂湘、云贵川、赣闽台3个廖姓聚居中心。”

而花公裔孙,①居于粤东、粤东北,占了广东半壁江山,估计占有广东廖姓的四成,即占全廖姓人口的6.4%(按广东居住了廖姓总人口的6%,它的四成为6.4%)。②居于江西、湖南、四川,估计可占三省廖姓的一成半强,则可占全廖姓总数的6.5%(按粤、赣、湘、川原占全廖姓的56%,除却广东6%,余三省仍有40%,它的一成半强约为6.5%)。③居于闽西、闽西南,估计亦占福建廖姓的一半以上,居于台湾,廖姓多从闽南、闽西南、粤东、粤东北迁去,花公裔孙当占台湾廖姓大半以上,居于广西,估计亦有广西廖姓的两成,河南可能少些。按广西、台湾、福建、河南四省占全廖姓人口25%,如果四省平均,则各省约占6%强,(在台湾,据《通史》下册页云:“以年6月30日户口卡资料为准,台湾地区人口数共计万,廖姓人口为23万,至年底,依照联合报载,台湾人口已达万,8年间增长23.8%,按此增长率算,台湾廖姓人口已达28万,差2万便可符合四省平均占比6%强)由此算来,花公裔孙在福建可占全廖姓的3%,在台湾可占3%,在广西可占.2%。福建、台湾、广西三省加起来,可占全廖姓7.2%。将以上三项加总:①+②+③=6.4%+6.5%+7.2%=20.%,即花公裔孙约占全廖姓的20.%,乘以全国廖姓总数万,则花公传下人口足在百万之上。

花公祠在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郭)坊村,陵墓在庐丰乡大路旁,处于百亩田洋中央。相传当时运柩至彼,忽下倾盆大雨,人莫能前,乃停柩避雨,待稍晴回来,见棺柩沉没,料为天意,遂于沉柩之处,起墩造坟。因喝形田鸡浮塘(田鸡即青蛙),所以原墓规制很小,只在田洋中勃起一小土墩,方圆约00平方米左右,坟很矮小,整个高度约在70公分左右,坟堂罗脚,不足30平方米,站上0个人,便觉挤了,坟前一小水池,坟墩周围全是水田,恰似一青蛙蛰伏于田洋里。纵使是这么小的地方,自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每年清明前后,闽粤赣三省、甚或国内外裔众都会络绎不绝前来拜祭。因墓地太小,来谒裔孙众多,拜祭很不方便,由是于7年,集裔众之力,推举澳门泽云、永定连昌、郭坊德永等族贤董其事,百般筹措,多方斡旋,详细策划,具体实施,购得亩多地,将该墓拓建成千多平方米的陵园,左前方还建有纪念亭、纪念碑,坟墓乃保持原来矮小规格,以不破坏田鸡浮塘之形制(然而,依笔者臆想,坟坪毕竟比原来超大,似置青蛙于旱地,倘能在墓前保留原来水池,则与原来形制一样,或更好些?)。陵园的建成,更加吸引八方裔众,每年不远百里千里,踊跃前来拜祭。

据说,当地民众,更把花公墓当神奉祀,凡遇小孩头烧额疾、家逢大灾小厄,都来虔诚求拜,竟然逢凶化吉,得以平安。该墓之所以能保留至今天,未被年公社化移坟整地、随后0年文化大革命除四旧两场风暴毁掉(当时风暴,是政治性的、全国性的,连山上坟墓都难幸免,何况水田中央?!),堪称奇迹,皆赖当地民众(田段主人,且非廖姓)抵力保护。由此看来,人们奉花公为神之说应非虚言。此诚花公之灵鉴,吾族之幸运,亦彰显吾廖姓人之厚道,善和毗邻(若非厚道和善,祖坟焉能得全?),厚道毕竟换来幸运。可见花公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何等高贵、声望何等尊崇,连别姓人都奉若神祀!

然而,因受一些史料影响,致花公生年饱受争议,近一二十年来,尤争论热烈,争执不下,仍无定论,未免遗憾。无奈年湮代远,战乱频盈,盖花公处于宋,尔后宋亡元虐,屠毒之余,逃亡窜伏,父母妻子,各散一方,其存其殁,咸莫能知,其幸从死里逃生者,又漂泊异地,父兄宗族,不复相聚。继而明清更迭,民国混战、日寇烧杀,荡析流离,旷世稀逢,文革浩劫,破除四旧,典籍荒烬,谱牒殆尽,欲探寻根本,追溯源流,诚非易事。惟有根据一些零星残存史料,进行研究,按逻辑推理,以期把失落的历史,尽量还原到合理的层面上来。

我们研究历史,首先要尊重史实,一切让史料说话;其次要端正态度,不以个人成见去左右历史;三要勇于面对现实,不要违背史实,更不要臆造史实;四要尊重年代的作用。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是时空的过去,是年代的流程;没有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不管经过多少个亿万年,那只是洪荒宇宙一个,毫无历史可言;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没有年代的记录,则无先无后,混沌无序,也不成历史;年代是一切历史的见证,是检验历史顺序的唯一真理。尤其在族谱里面,祖在父前,孙在子后,这是铁定规律,没有年代记载,是无法分辨的。

二、关于花公世序的几种说法

〈一〉花公为武威世说。

年《闽粤赣武威廖氏族谱》(因所叙皆花公支系,故简称《花公谱》),一卷一册29页载:“世实蕃,宋参政,讳花,娶冯氏,诰封夫人,葬上杭庐丰大路背,癸山,地形田鸡浮塘,世居延平顺昌下阳墟,因避乱播迁于上杭郭坊,是为武威廖氏始祖,……迄今八百余年,传世四十。”

众所周知,‘武威廖氏’乃因延龄为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而来,武威始祖自当推延龄公才是。谱中说花公“是为武威廖氏始祖”,显然非宜。

‘武威’是个郡望名号,同时也成了‘廖姓’的代称。我记得小时候,常见祖父在雨笠上、盒篮上或其它家具上,都写上‘武威’二字,我问“为什么?”祖父说:“这是廖姓人的郡号,别人见了,就知你是姓廖的。”作为郡号,人人(自然是要武威郡的)名字之前,都可冠以‘武威’二字,不但可让人知你是姓‘廖’,‘武威’在闽粤赣三省,是一望族,作为武威郡人,乃是一种荣耀,这是郡号的功用。但是,当‘武威’后面加上世序时,则成了世系功用,这时是要讲究尊卑的,要严格按辈序排列:世、2世、3世……它的顺序是不能混淆的。在编修《花公谱》时,人们可能对‘武威’的认识比较模糊,不清楚郡号功用和世系功用的区别,认为谱中既把花公断为始祖(上杭始祖),当冠以‘武威’才显尊崇。无独有偶,年因建棉花滩水电站,迁葬彻公墓时,永定宗亲也在彻公碑上刻为‘武威三世’,亦是没把‘武威’作世系功用看的结果,认为只是对彻公的尊崇而已。因此,对武威的‘郡望功用’与‘世系功用’应该有所了解,两种功用不能混淆。

〈二〉花公为光景世说。

《通史》上册70页载:“廖实蕃,讳花,廖光景世孙(生卒年不详),廖文兴之子,世居福建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后迁上杭郭坊,是福建省上杭、永定廖氏始祖。”(题外话:按老规矩,在本宗族内,无论行文或口语,称呼是不宜用姓的,如:廖某某,只称‘某某’便行。)

此说只是《通史》〈第二章·廖氏播迁篇〉中的一句话,前后未见任何根据说明和有关世序表述,只见该话之前4行云:“因为四十一郎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寨的时间和原因不明,所以光景后裔世代之间的连接存有一些争议。”我想,这便是花公为‘光景世’和(生卒年不详)说的理由吧?

按传统说法,花公乃为光景8世,还有3代人是谁?没史料根据,难信。

〈三〉花公为武威世,是正说。

根据《花公谱》一卷一册7页、江西《赣雩会廖氏宗谱》(简称《赣雩会宗谱》和《通书》、页(龙南江东政公房)载:“世子璋,晋咸宁二年(年)以武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世延龄,任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2世崇德、3世兰芝、4世光景、5世琼瑄生景龙元年(年)、6世四十一郎、7世国清、8世滔刚、9世元景、20世文兴、2世花,、22世昌。”

该史料显示,子璋世延龄为武威郡公,自是武威始祖。2世花,从延龄算起,乃为延龄世,延龄既为武威始祖,则花公为武威世,这是无可疑义的。

三、关于花公生年的几种说法

〈一〉意指花公约生于00年。

[]从两种史料看:

()年《花公谱》一卷一册29页载:“世实蕃,宋参政,讳花……迄今八百余年,传世四十。”

文中之意是,花公应约生于00年,到修《花公谱》时乃年,按―00=年,所以谱中说“迄今八百余年”。

(2)《通史》)上册页,〈兴宁廖氏〉称“30年—35年,花公迁入上杭觉坊开基,成为上杭廖氏开基祖。”

其意思是说花公应生于00年,到30—35年,花公乃已30—35岁,是有能力迁居的。

二者所说,未见引据和论述。

[2]按花公为武威世,如果约生于00年,对比武威5世琼瑄生于年,相隔6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65.5岁,这是不合理的,此说恐难成立。

〈二〉永茂先生对花公生年的推断。

[]8年《武威廖氏》第5期第2页,福建永定永茂先生在〈先祖花公生年考〉中,根据政、敏公房后裔的生年推断:

①“公孙及其后裔生卒年记载清楚,准确可靠。按传统30年一世之说,由5世公孙之生年(年)上推20年,花公之生年应当在28年前后,此时为南宋高宗初年。”

②另一支为“……由8世成旻之生年(年)上推20年,花公之生年应当在39年前后,此时为南宋高宗前期。”

③第三支“由6世安叔之生年(年)上推50年,花公之生年应当在83年前后,此时为南宋孝宗时。”

[2]永茂先生推断出的生年,自相矛盾:

、推论出3种生年:28年、39年、83年,前后相差55年,几乎相差2代人,以哪个为准?难说。

2、按花公约生于28年,对比6世安叔生于年,相隔5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4岁,代距似乎太大了点,是不太合理的。

3、按花公约生于83年,对比5世公孙生于年,相隔4代,相距65年,平均代距为6.3岁,这恐不合理。

由此可见,由公孙生年推断出的花公生年,不能适用安叔生年;由安叔生年推断出的花公生年,不能适用公孙生年,说明公孙生年()与安叔生年()自相矛盾,可信度值得怀疑。

〈三〉廖猛先生认为,花公生于4年。

8年《武威廖氏》第6期,广东大埔银江镇葛藤坪德庄(廖猛)先生在〈福建省始祖花公4生年考〉云:“世崇德生隋文帝60年、2世兰芝生唐初63年、3世光景生66年、4世琼瑄生69年、5世四十一郎生72年、6世昌信生75年、7世号仁生78年、8世福(8)、9世师元(84)、0世德荣(87)、世文(90)、2世六(93)、3世宗二(北宋96)、4世廉郎(99)、5世国清(02)、6世滔刚(05)、7世元景(8)、8世文兴()、9世花公生4年(南宋初)、20世昌生7年。以上根据廖桃根主编《广东廖氏坚公谱》脚本,经多年研究后作出认定的。”

廖猛先生机械地以30年为代推论,虽基本符合普遍规律,但毕竟难使人信服。

〈四〉花公生于年,是可信的。

[]从子璋至崇德至花公、昌公,历代史实、生年是基本合理的。

根据《花公谱》一卷一册7页、江西《赣雩会宗谱》和《通书》、页载:“世子璋,晋咸宁二年(年)以武功封左卫镇国大将军……世延龄,任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2世崇德生仁寿2年(年)、3世兰芝生贞观丁未(年)、4世光景生武后6年(年)、5世琼瑄生景龙元年(年)、6世四十一郎、7世国清、8世滔刚、9世元景、20世文广(南朝宰相)、20世文兴、2世花(文兴次子),生于唐莊宗同光3年(年)、22世昌,生于宋太祖6年(年)。”

()世子璋于年封大将军,设这年为30岁(以而立之年假设,几乎人生之半,前后应相差无几),则约生于年,对比2世崇德生于年,相隔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32.3岁,是合理的。

(2)2世崇德生年、3世兰芝生年、4世光景生年、5世琼瑄生年,他们的代距分别为46、43、9岁,是合理的。

(3)5世琼瑄生年,对比2世花公生年,相隔6代,相距28年,平均代距为36.3岁,基本是合理的;22世昌公生于年,与父花公代距为5岁,是合理的。

[2]文广为南朝宰相,其弟文兴当属同时期(五代十国)人。

按20世文广,为南朝宰相,这个南朝不是魏晋时的南北朝(因崇德至琼瑄都是隋唐时的人),而应该是唐朝亡后的南朝,一般是指南唐(—年),纵使不是南唐,而整个五代十国是在—年间,则文广及其二弟文兴当在年前之人,那么,文兴不可能在五代十国结束50年后的00年左右才生花公。

从第〈〉条第(3)点得知,琼瑄至花公的平均代距为36.3岁,照此推算,则文兴约生于年,至年约为7岁,说明他整个人生生活在五代十国期间,其兄文广为南朝宰相的史载是属实的。再者,文兴约生于年,至年约36岁,这时生花公是完全可能的。

[3]从两支生年看,与花公之间的平均代距是合理的。

()根据《花公谱》一卷一册29—3页、一卷二册页载:世花公、2世昌公、3世彻公、4世百三郎、5世三七郎、6世千九郎、7世百二郎、8世千七郎、9世五九郎、0世(长教始祖)百一郎、世千二郎、2世大一郎、3世得宁、4世念二郎、5世庸、6世鉴、7世达、8世思红、9世良玺、20世嘉业。

根据年《大埔县廖氏源流(二修)》总57、59页载,花公6世鉴,生明正统己未(年)、7世达,生明天顺戊寅(年)、8世思红,生明成化戊戌(年)、9世良玺,生明正德辛巳(52年)、20世嘉业,生明嘉靖乙巳(年)。

、按6世鉴公生于年,对比2世昌公生于年,相隔4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33.岁,是合理的。

2、按6世鉴,生年、7世达,生年、8世思红生年、9世良玺生52年、20世嘉业生年,他们之间的代距分别为:20、2、44、25岁,是合理的。

(2)据《通史》中册页载,江西瑞金中潭村,花公传下24世起兴,生于6年,对比2世昌公生年,相隔22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28.9岁,是基本合理的。

[4]旁支光禄一脉的生年,是有力的佐证。

9年4月28日,我收到福建永定采芳宗先生寄来的一份资料《江西宁都(虔化)县廖氏崇德公后裔分布略考》,它是由崇德公祠重修筹备处42世孙运堪先生从清康熙丙申(76年)重修的族谱中摘录来的,现将有关光禄一脉的生年转摘如下:

叔安78世延龄(武威世)、武威2世崇德(年任虔化县令)、3世兰芝(年中进士),(按崇德年任县令时为39岁,兰芝中进士时为22岁,说明其史实记载与生年记载是相吻合的)、4世光禄、5世德迁、6世友麓生年、7世昌岐、8世銮,生年、9世四郎生年、0世教公生年、世克逊生年、2世二十四郞生年、3世胜一郎生年、4世英杰生05年。

()按武威6世友麓至8世銮,平均代距为3岁,从8世銮至4世英杰,逐次代距为35、36、25、42、22、3岁,都是合理的,其所载生年是可信的。

(2)按3世兰芝生年,6世友麓生年,相隔3代,相距2年,平均代距为40.3岁,因代数少,可以说基本是合理的。

(3)与花公同为武威世的克逊生于年,对比花公生于年,只差2岁,何其相近?!

这有力地佐证了花公的生年是合理的、可信的。

[5]从花公追溯至叔安,一脉相承,代序井然,史实相符,代距合理。

4年版《中国廖氏族谱(花公世系)》首卷—00页载,〈花公世系统一源流〉如下:

始祖叔安,昆吾之后,封飂国,以国为姓、2世明、3世润、4世晖、5世结(据瑞金、宁都二邑谱,以下简称《二邑谱》载为‘信’——笔者)、6世渊、7世光,商钟丁时约公元前年,蓝夷为寇,举为司牧(按‘钟丁’应为‘中丁’,乃商朝中前期年号,说它‘约公元前年’,是错误的,查周朝开国于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商早亡矣——笔者)、8世颖、9世玦(原文为‘王’字旁加‘央’,据《古今汉语词典》查无其字,按《二邑谱》为‘玦’——笔者)、0世诚、重、2世蛰(按《二邑谱》为‘垫’——笔者)、3世珊、4世卿、5世谭、6世芥(按《二邑谱》为‘介’——笔者)、7世祥、8世潜、9世华、20世瑞、2世世昌(按《二邑谱》为单一‘昌’字——笔者)、22世澄、23世荣,周穆王时任殷官祝厘、24世盛吉(按《二邑谱》为‘盛’——笔者)、25世良、26世辟、27世高、28世毕、29世展、30世宣,周厉王时淮夷入边,举为执戟(应为‘执战’——笔者)有功,封司马、3世云、32世褥(按《二邑谱》为‘振’——笔者)、33世平、34世隐、35世桓、36世闵、37世伯高,周文王2子,本姓姬,命氏廖‘去风加广’(按《二邑谱》为‘春秋时易飂为廖’。又按30世宣,已是周厉王时期,周厉王乃周朝第0任帝王,距开国已历69年,周文王本为周厉王高祖再上之先祖,今反为周厉王之后6代孙,历经多年后又生伯高,实属谬误。——笔者)、38世诚(按《二邑谱》为‘成’——笔者)、39世兖(按《二邑谱》为‘襄’——笔者)、40世敬、4世玉、42世定、43世真、44世考、45世安、46世和、47世惠,因秦世乱,隐居黄河西北陻城,公元前年复迁河南、48世慎、49世范、50世周、5世嵩、52世理、53世中、54世元、55世凤、56世节、57世嘉、58世新、59世斌、60世扶(按《二邑谱》注,字文起,号仪凤,明天文风雨之术,称北郭先生——笔者)、6世和(按《二邑谱》为‘祀’——笔者)、62世延、63世立,蜀国侍中郎将、64世化,蜀国右车骑将军,封中乡侯、65世倔、66世初,仕魏为参军、67世泰、68世子璋,晋咸宁年间公元年以武功封镇国大将军,南京始祖为武威郡(按‘武威郡’乃从78世延龄开始,此时何来‘武威郡’?——笔者)、69世从宪、70世五桂、7世钦、72世诚希,因五胡云扰,于太元9年公元年又迁回江南、73世世昌、74世彦光、75世玉玲、76世庆甫、77世奇可、78世延龄,任武威太守,封武威郡公(此为武威郡始祖——笔者)、79世崇德,生隋仁寿2年(公元年)、80世兰芝,生贞观2年(年)、8世光景,生武后6年(年)、82世琼瑄,生景龙元年(年)、83世四十一郎,84世国清、85世滔刚(原文‘王’字旁加‘舀’,查无其字,别谱为‘滔刚’——笔者)、86世元景、87世文兴、88世花,字实蕃,生唐莊宗3年(年),宋太祖建隆4年(年)授湖广参政大夫。

根据上列世序、所载史实和生年,向上追溯如下:

()从叔安88世花公生年,上溯82世琼瑄生年,相隔6代,相距28年,平均代距为36.3岁,基本是合理的。

(2)从82世琼瑄生年,上溯8世光景生年、80世兰芝生年、79世崇德生年,他们之间代距分别为9、43、46岁,这是合理的。

(3)从79世崇德生年,上溯72世诚希,于太元9年(年)又迁江南,假设这年30岁,则约生于年,相隔7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35.4岁,基本是合理的。

(4)从72世诚希约生于年,上溯68世子璋,于年封大将军,假设这年30岁,则约生于年,相隔4代,相距08年,平均代距为27岁,基本是合理的。

(5)从68世子璋约生于年,上溯64世化公,为蜀国右车骑将军,按蜀开国于22年,假设这年受封将军,且为30岁,则约生于9年,相隔4代,相距55年,平均代距为3.7岁,这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化公应该不是蜀将廖化,由此推之,任蜀国侍中郎将之63世立公、仕魏参军之66世初公,都不是三国时人,其所载事迹,很可能是前人揣加上去的,有拉名人作祖先的可能。我们应撇去他们‘三国名人’之头衔,不是三国名人同样是我们的祖先,我们要以合符年代为准则。

(6)①从68世子璋约生于公元年,上溯47世惠公,于公元前年复迁河南,假设这年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年,相隔2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24.8岁,这是偏低了点,是不太合理的。

②从47世惠公约生于公元前年,上溯30世宣公,周厉王时封司马,按周厉王于公元前年登基(见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页),假设这年宣公受封,且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年,相隔7代,相距66年,平均代距为38.9岁,这是偏高,也是不太合理的。

(7)从68世子璋约生于公元年,上溯30世宣公,约生于公元前年,相隔38代,相距53年,平均代距为30.3岁,这是合理的。

(8)从30世宣公约生于公元前年,上溯23世荣公,于周穆王时任殷官祝厘,按周穆王登基于公元前年,假设这年荣公受任,且为30岁,则约生于公元前年,相隔7代,相距99年,平均代距为4.岁,这是不可能的,由此看来,荣公事迹恐有不实。

(9)从30世宣公约生于公元前年,上溯太鼻祖叔安,假设30年为代,相隔29代,30×29=年+年=年,为了好记,再加23年,得出叔安约生于公元前年,时为夏朝中期(夏朝约于公元前0—前年),与宣公之间平均代距为30.8岁,是合理的,该假设是可成立的。

但据《左传》载,叔安为尧、舜时人,当在公元前年左右,距公元前年,之间相差年,0代人左右,这如何弥合,可否增加0代人,有待族贤们研究。

(0)在(7)中已推算出30世宣公与68世子璋之间的平均代距为30.3岁,按37世伯高相隔30世宣公7代,乘以平均代距30.3岁,得22年,用宣公大约生年公元前年,减去22年,则37世伯高约生于公元前年,时为春秋前期(按春秋为公元前年——前48年),正符合史载“伯高于春秋时易飂为廖”之说。

综上推论可以看出:

、从88世花公上溯79世崇德诸先祖之生年是合理的、可信的。所设72世诚希约生于公元年、68世子璋约生于公元年、30世宣公约生于公元前年,从而推得37世伯高约生于公元前年,始祖叔安约生于公元前年,都是合理的、可行的。从而证明从叔安至花公所载代数、代序是合理的、可信的,所载30世宣公、68世子璋、72世诚希诸先祖的史迹是属实的、可信的、符合历史年代的。

2、叔安约生于公元前年,属夏朝中期人(按夏朝约从公元前0年——公元前年)。

3、关于7世光公,为商朝中丁时人,至目前为止,历史学家对商之前尚无确切年考,暂不能推论。23世荣公、47世惠公所载史实,年代不合,似误。

4、从(0)中可知,伯高约生于公元前年,时为春秋前期,正符合“春秋时易飂为廖”之说。

5、从(5)分析中可知,63世立、64世化、65世倔、66世初等诸公,不可能是三国时人,其所载史迹恐属附会,我们没必要强拉历史名人作祖宗,他们虽不是历史名人,但仍是我们的先祖。

〈花公世系统一源流〉,经年代考据,其中多有错误,这可能因不断转手传抄,难免出错,或因掺有人为揣摩,牵强附会,致使某些史迹失真。但总体还是符合史实、符合年代、是可信的;我们不能因它有某些错误,便全盘否定,我们应去伪存真,才是正确做法。

综上[][2][3][4][5]款的推论,可以看出:

从太鼻祖叔安以降、30世宣公、37世伯高、68世子璋、72世诚希、79世崇德、80世兰芝、8世光景、82世琼瑄、88世花公等诸先祖之史迹、生年以及依据史迹假设之生年,都是符合年代考据的、可行的、可信的,从而证明花公生年是可信的、合理的、正确的。

〈五〉《乌溪谱》说,花公生于年。

[]《乌溪谱》之一角。

4年版《中国廖氏族谱(花公世系)》(简称《新花公谱》),第五册总—页,载有江西新淦乌溪(今为吉安市峡江县巴邱镇乌口)《玉峡乌溪树德堂廖氏六修族谱》(简称《乌溪谱》)复印件,内容如下:

()文兴位下世系:

世花,文兴次子,字循政,号实蕃,官授参政大夫,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后迁上杭来苏里,再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市立业。宋嘉定元年戊辰(年)9月8日寅时生,宋景炎2年丁丑(年)9月2日子时殁,葬庐丰溪田鸡浮塘形。明万历37年己酉(年)月初7日重立石碑,癸山丁向。配磜头冯氏,诰封淑德夫人,宋嘉定5年壬申(22年)6月初5日卯时生,宋景炎3年戊寅(年)8月日未时殁,葬同夫茔。

2世昌,花公之子,字燕及,号十五郎,恩荫县尹,宋绍定4年辛卯(23年)正月2日午时生,元元贞2年丙申(年)7月初日丑时殁,葬横坑里架上金盆形。配杨氏,宋绍定5年壬辰(年)月28日子时生,元至元8年辛巳(28年)4月初日午时殁,娶周氏,宋端平2年乙未(年)2月2日卯时生,元皇庆2年癸丑(33年)0月初6日寅时殁,二妣同葬郭家坊大坪埔,棋盘形花心穴,坤山艮向,明万历30年月30日重立石碑,子三:彻、政、敏。

3世彻,昌长子,字澄缙,宋宝祐5年丁巳(年)4月初2日子时生,元大德年丁未(年)0月29日巳时殁,葬蓝家渡郭城。配张氏,宋宝祐6年戊午(年)8月初3日午时生,元元统2年甲戌(年)3月日子时殁,葬同夫茔。

3世政,昌次子,字维堂,钦差总镇中州,考察天下官员,宋开庆元年己未(年)9月初2日未时生,元至正6年丙戌(年)正月初8日未时殁,葬永定县溪△,配梁氏,宋景定2年辛酉(26年)4月初日午时生,元至元元年乙亥(年)0月5日丑时殁,与夫合葬。

3世敏,昌幼子,字鹏先,官授锦衣卫指挥使,后升天下都元帅,居永定田段立业。宋景定2年辛酉(26年)3月2日亥时生,元延祐元年甲寅(34年)6月5日午时殁,葬古镇坪旗形合字穴壬山丙向。配赵氏,宋景定3年壬戌(年)5月24日辰时生,元致和元年戊辰(年)2月4日巳时殁。

4世肇巽,敏公次子。

(2)肇巽公位下世系:

世肇巽,敏公次子,字诗宗,有学行,从逰者甚众,自号醉经子,尽日琴樽自适,诏屡召之不起,由福建永定田段徙居江西新淦乌溪,即今峡江乌口,前滨大河,后枕群山,左右有狮虎二山排列,陂水潆洄,由村后绕至江,每逢春夏水涨,则山浮水面,隐如海中蓬瀛,河岸上有宝塔及老官庙、储粮仓,今废。元至元7年庚辰(年)2月9日酉时生,元至正2年壬午(年)4月初4日申时殁,配△氏,元至元8年辛巳(28年)2月29日辰时生,元至正3年癸未(年)5月4日寅时殁,葬同夫茔,子一:仲远。

2世仲远,肇巽子,字宏开,屡举贤良不仕,元皇庆2年癸丑(33年)8月初2日子时生,元至正24年甲辰(年)4月5日卯时殁,葬失考,配吉州伍氏,元延祐元年甲寅(34年)0月初5日巳时生,明洪武9年丙寅(年)5月23日卯时殁,葬失考。子一:安叔。女二:长适中州龙万藻,幼适虎溪郭子庚。

3世安叔,仲远子,字恭甫,元元统元年癸酉(年)正月初2日辰时生,明洪武3年戊寅(年)2月初6日卯时殁,葬失考。配雄岭张氏,元至顺3年壬申(年)3月初7日酉时生,明建文4年壬午(年)7月初0日亥时殁,葬失考。子二:嵩、岳。

4世嵩,(后人括弧注云:即大二郎),安叔长子,字祝尧,元至正20年庚子(年)4月初3日酉时生,明洪武6年癸亥(年)6月20日寅时殁,葬失考。

4世岳,(后人注:即四六郎),安叔幼子,字祝△,号亶生,博学苦吟,累辟不就,元至正22年壬寅(年)6月初9日戌时生,明永乐3年乙未(45年9月初9日辰时殁,葬失考。子四:先乾、先善、先礼、先友。女一:适刘家坊金志远。

5世先乾,(后人注:即得贵),岳长子,字元△,明洪武年戊午(年)十△月初四日巳时生,殁葬失考。

5世先善,(后人注:即得秀),岳次子,?年?月初六子时生。

5世先礼(后人注:即得明),岳三子,字△矩,明洪武5年壬戌(年)2月28日申时生,殁葬失考。

5世先友,(后人注:即得源),岳幼子,字义,明洪武9年丙寅(年)4月20日丑时生,明天顺7年癸未(年)8月7日酉时殁。

6世敬衷,(后人注:即敬斋),先友子,字熙正,明永乐5年丁亥(年)8月初0日未时生,殁失考,葬本境龙形,配欧阳氏,娶李氏,续娶包氏,生殁葬失考。子九:举元、拔元、杰元、康元、△元、发元、殿元、秀元、佐元。十代(从花公算起为0代?——笔者)。

7世举元,(后人注:思明),郡庠生,敬衷长子,字子超,号麟阁,明永乐22年甲辰(年)4月28日酉时生,明弘治4年辛亥(49年)6月5日丑时殁,葬新喻县醉翁倒地形。配新喻县陈氏,明洪熙元年(年)△月6日亥时生,殁失考,葬同夫茔,娶蔡氏,明宣德2年丁未(年)6月初8日酉时生,殁失考,葬本境木心穴。子二:丕基、承基。

8世丕基,(后人注:志诚),举元长子,字周谟,号显堂,明正统0年乙丑(年)6月初8日子时生,明正德5年庚午(50年)0月5日寅时殁,葬本境土心形。配新城县戴氏,娶王氏,生殁葬失考。子三:琼芝、玉芝、金芝(后人注:遂良、遂庆、遂兴)。

8世承基,(后人注:友诚),举元幼子,字周烈,明正统3年戊辰(年)0月初5日卯时生。

9世琼芝,丕基长子,字灵仙,明成化元年乙酉(年)8月初2日卯时生,殁失考,葬新喻县石岩头。配浦田吴氏,明成化2年丙戌(年)2月初2日亥时生,殁失考,葬凤山金盆形。

9世玉芝,丕基次子,字餐仙,号瑶台,明成化3年丁亥(年)2月24日巳时生,殁失考,葬新喻黄祠坑,配清朗胡氏,明成化4年戊子(年)正月4日申时生,殁葬失考。

0世翰,玉芝长子,字墨林,明成化23年丁未(年)△月22日辰时生,殁失考。

0世英,玉芝幼子,字雅才。

[2]以花公为世排列:

.全部:

世花公生年、2世昌公生23年、3世彻公生年、3世政公生年、3世敏公生26年、4世肇巽(敏公次子)生年、5世仲远生33年、6世安叔生年、7世嵩,生年、7世岳,生年、8世先乾(岳长子)生年、8世先善(岳次子)生年?8世先礼(岳三子)生年、8世先友(岳四子)生年、9世敬衷(先友子)生年、0世举元生年、世丕基生年、世承基生年、2世琼芝(丕基长子)生年、2世玉芝(丕基次子)生年、3世翰(玉芝长子)生年、3世英(玉芝次子)。

2.敏公房代距:

世花公生年、2世昌公生23年、3世敏公(昌公三子)生26年、4世肇巽(敏公次子)生年、5世仲远生33年、6世安叔生年、7世岳(安叔次子)生年、8世先友(岳四子)生年、9世敬衷(先友子)生年、0世举元(敬衷长子)生年、世丕基(举元长子)生年、2世玉芝(丕基次子)生年、3世翰(玉芝长子)生年。

他们代距分别为:23、30、9、33、20、29、24、2、7、2、22、20岁,基本都是合理的。

仲远、安叔原来来自这里。

从该谱看,自花公以下,彻、政、敏公等0多代人全载得明明白白,世系、生年,历历在目,凿凿可据,似乎花公真相在乌溪。

[3]《花公谱》、《赣雩会宗谱》与《乌溪谱》之比较。

()《花公谱》、《赣雩会宗谱》与《乌溪谱》中,同样载着花公、昌公、彻、政、敏三代五人之名讳,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是《赣雩会宗谱》套用《乌溪谱》,还是《乌溪谱》套用《赣雩会宗谱》?真假美猴王,难辨。

(2)代距的比较:

①《花公谱》中的彻公一脉,似是源于江西《赣雩会宗谱》,花公以下0代,只载有花公、昌公生年,其余皆缺。通过前面本项第〈四〉条推论,往上追溯至叔安,往下一支贯至(大埔长教)20世、(瑞金中潭村)24世,上下一贯,世序井然,代距合理,史实与年代相符,证明花公属叔安88世、生于公元年,是合理的。

②《乌溪谱》中,花公以下,一连0多代人,生年齐全,凿凿可据,似非常真实。但按该花公生于年,对比琼瑄生于年,相隔6代,相距50年,平均代距为83.5岁,是不合理的。

(3)《花公谱》中,之仲远,为宋三院太尉;在《乌溪谱》中,仲远生于33年,仲远未出生,便为宋三院太尉?荒唐。‘宋三院太尉’之说,来自何处?

(4)《花公谱》中,政公之孙公孙生于年,对比花公生年,平均代距为80.8岁,不合理;在《乌溪谱》中,政公生于年,按公孙生于年,祖父比孙子后生年,荒谬。公孙生年既在两谱中都不适应,明显是错接。

(5)有人用括号将《乌溪谱》中的‘嵩、岳’兄弟,注即《花公谱》中的‘二郎’(大二郎、四六郎)兄弟,将‘四先’(先乾等)与‘四得’(得贵等)、‘敬衷’与‘敬斋’、‘九元’(举元等)与‘九思’(思明等)、‘二基’(丕基等)与‘二诚’(志诚等),全部等同起来。按两谱中人的名讳、字号各自齐全,各不相同,自是毫不相干,《花公谱》中之人究竟出自何种史料?尚不得知,若草率地将他们等同起来,恐非所宜。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

⑴《赣雩会宗谱》载花公生于年,对上对下生年衔接,有其合理性;《乌溪谱》载花公生于年,以及0多代人生年,既全面又完整,似有真实性,但对上衔接,缺乏合理性。

⑵彻公房源自《赣雩会宗谱》,敏公房安叔源自《乌溪谱》,政公房公孙暂不明其来源出处,彻、政、敏三兄弟及其后裔,来源各自不同。

⑶仲远生于33年,安叔生于年,同出于《乌溪谱》所载,与《花公谱》里所载仲远任宋三院太尉,史实不符,安叔显然是错接。

⑷从《赣雩会宗谱》与《乌溪谱》中得知花公两种生年:年和年,对照《通史》上册页〈兴宁市廖氏〉“30—35年,花公迁入上杭觉坊开基,成为上杭廖氏开基祖。”之说,与两种史料所载生年,沾不上边:

①按花公生于年,至30年,花公已岁,能有这么长命吗?

②按花公生于年,于30—35年间,花公远未出生。

[4]与《乌溪谱》巧合的9代。

《通史》上册65页载,廖猛在《武威廖氏》6期提出:四十一郎之后至国清,中间还有昌信、号仁、福、师元、德荣、文、六、宗二、廉郎等9代人。

()按廖猛在《武威廖氏》6期中排序,并将《乌溪谱》中花公生年结合进去:

世崇德、2世兰芝、3世光景、4世琼瑄生年,5世四十一郎、6世昌信、7世号仁、8世福、9世师元、0世德荣、世文、2世六、3世宗二、4世廉郎、5世国清、6世滔刚、7世元景、8世文兴、9世花公生年。

按9世花公生年,对比4世琼瑄生年,相隔5代,相距50年,平均代距为33.4岁,是合理的。

想不到该9代人与《乌溪谱》花公生年如此巧合,算出的平均代距如此合理,二者会不会是同一支脉?

(2)据廖猛先生称,他是根据廖桃根主编《广东廖氏坚公谱》(简称《坚公谱》)脚本,排出上面世系的。但查遍《通史》上册、、57、、、65、、76、、等页,凡涉及坚公章节,均未发现该9代人,查遍《通史》上、中、下三册,均未发现与《乌溪谱》有关之内容。

(3)据《通史》上册、57页,〈龙门县坚公支系〉云:坚公是龙门始祖,乃崇德公6世孙。按()中所排,崇德6世乃滔刚,从滔刚排下,9世是花公,而今又有一个崇德6世坚公,与滔刚为兄弟辈,自不可能与花公同一直系。那么,《坚公谱》中那9代人怎么回事?尚不得知。

[5]改写花公历史?

()《坚公谱》内容如何?与《乌溪谱》有没有直接关联?二者是不是同一支脉?

(2)如果《坚公谱》与《乌溪谱》是同一支脉,《坚公谱》中的9代人又与《乌溪谱》中的生年如此吻合,则花公的真相说不定就在这里?花公的历史是不是可能要改写?

希望知情者、有识之士,不妨从这个角度试行探讨,或将发现另外一番天地的新大陆?

四、关于政、敏公房后裔生年问题

〈一〉政、敏公房后裔生年于下:

据《花公谱》一卷一册:

①30、36页载,(花公)5世公孙生于宋理宗24年(年)、6世仁卿、7世乌番生于元成宗元年(年)、8世源德生于元泰定三年(年)、9世祖安生顺帝2年(年)、0世隆宝生洪武20年(年)。

②4页载,(花公)8世成旻生元至正9年(年)、9世念二郎生至正29年(年)、0世宗智生洪武27年(年)、0世宗政生永乐5年(年)。

③43页载,(花公)6世安叔生元统元年(年)、7世四六郎生至正22年(年)、8世得源生洪武9年(年)、9世敬斋生永乐5年(年)、0世思明(敬斋长子)生永乐22年(年)、0世思敬(敬斋6子)生正统3年(年)。

〈二〉与花公()生年相矛盾。

()按(花公)5世公孙生于年,对比花公生于年,相隔4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80.7岁,是不合理的。

(2)按(花公)8世成旻生年,对比花公生年,相隔7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60.5岁,是不合理的。

(3)按(花公)6世安叔生年,对比花公生年,相隔5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8.6岁,是不合理的。

由是有人质疑花公生于年是错误的。

〈三〉政、敏公房后裔生年与花公()生年矛盾问题,是一把双刃剑。

矛盾是双方的,不能单方面认定花公生年错,反过来也可以说政、敏公房后裔生年错,且有事实可证:

[]大埔新丰廖氏代距分析。

根据广东大埔县大麻镇《新丰廖氏族谱》载:世花公生年、2世昌公生年、3世敏公、4世三十三郎、5世仲远、6世安叔生年、7世四六郎生年、8世德源生年、9世敬斋生年、0世思敬生年、世五郎、2世享生、3世念一郎、4世七十一郎、5世德山、6世大宾、7世弦、8世仕宁、9世定、20世新田、2世隐山、22世思荣、23世仕睦生年、24世以瑚生年、25世必行生年。

①按世花公生年,2世昌公生年,代距为5岁,合理。

②按6世安叔生年,对比2世昌公生年,相隔4代,相距年,平均代距为89.5岁,不可思议。

③按6世安叔生年,7世四六郎生年,8世德源生年,9世敬斋生年,0世思敬生年,他们之间代距分别为29、24、2、3岁,合理。

④按23世仕睦生年,对比0世思敬生年,相隔3代,相距98年,平均代距为5.2岁,不可能。

⑤按23世仕睦生年,24世以瑚生年,25世必行生年,他们之间代距分别为42、30岁,合理。

⑥按23世仕睦生年,对比2世昌公生年,相隔2代,相距66年,平均代距为3.5岁,合理。

[2]五华磂砂廖氏代距分析。

据《通史》上册32、、页,广东〈五华县棉洋镇磂砂廖氏〉载(为方便叙述,将《通史》所载‘德源为世世系’,化为‘花公为世、德源为8世世系):世花公生年、2世昌公生年、3世敏公、4世三十三郎、5世仲远、6世安叔生年、7世四六郎生年、8世德源(兴宁开基祖)生年、9世敬斋生年、0世思明生年、世有诚、2世荣寿(磂砂开基祖)、3世文智、4世法宣、5世顺道、6世均能、7世法用、8世惠、9世法昂、20世一钱生万历2年(年)、2世煌、22世允信生顺治癸巳(年)、23世延祥生康熙甲寅(年)。

据上列生年,作代距分析如下:

①同上(新丰廖氏)。

②同上(新丰廖氏)。

③同上(新丰廖氏)。

④按20世一钱生年,对比0世思明生年,相隔0代,相距69年,平均代距为6.9岁,不可能。

⑤按20世一钱生年、2世煌、22世允信生年,平均代距为30岁,合理。

⑥按20世一钱生年,对比2世昌公生年,相隔8代,相距68年,平均代距为34.3岁,合理。

从[][2]两条分析可知:

、大埔新丰廖氏代距,并非个例,五华磂砂廖氏代距情况,与之完全相同。

2、据第②点看,从2世昌公至6世安叔,平均代距为89.5岁,是不可思议的,有人便单方面认定是花公生年错。

3、而据第④点看,?从0世思敬至23世仕睦,平均代距为5.2岁;?从0世思明至20世一钱,平均代距为6.9岁,都是不可能的,这怎么解释?

4、据第⑥点看,如果撇开6世安叔—0世思敬5代人的生年,?直接从2世昌公贯至23世仕睦,平均代距为3.5岁;?直接从2世昌公贯至20世一钱,平均代距为34.3岁,都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说明6世安叔至0世思敬、思明5代人的生年或代序,是有问题的:如果生年是对的,则代序是错的(大概要降低6代才行);如果代序是对的,则生年是错的,二者必居其一。

由此证明,矛盾原因,乃错在敏公房后裔生年,而非花公生年。

〈四〉仲远和安叔世序、生年之疑。

[]仲远世序之疑。

据《通书》页、《通史》页〈梅州开基廖仲远〉载,“98代仲远,约生于年……为宋朝台、御、殿三院御史,拜太尉,称三院太尉,宋末奉命统兵梅州。”“是福建上杭永定始祖花(实蕃)公的5世裔孙。”

仲远既为98代,当为叔安98世?按花公为叔安88世,则仲远当为花公世,且为宋末之人,这与亦是宋末的花公0世‘长教始祖百一郎’辈分近似,或为可信,岂能又说为花公5世?这本身就是矛盾。

[2]仲远与安叔父子之间代距之疑。

()仲远约生于年,至宋亡年,约30岁,是为宋末之人,这是符合的。但其子安叔生于年,时仲远已约83岁,能生儿吗?这恐不可能。

(2)如果仲远30—50岁生安叔,当在年之后,宋已早亡,则不可能为‘宋三院太尉’。

(3)据《乌溪谱》载,仲远生于33年,怎能为宋三院太尉呢?

[3]人为接续之嫌。

()从上述疑点看,仲远、安叔会否是后人人为接续有错?从《乌溪谱》看,仲远、安叔乃来自该谱,在《花公谱》里,显然有人为错接之嫌。

(2)联想成旻、公孙,会否也是人为接续之错?

〈五〉人为接续实例。

例一:

廖氏丰顺一支,属饶平始祖创饶公所传,创饶为石圳千十郎所传,千十郎又为长教始祖百一郎所传。据《花公谱》一卷二册4页载:“花公0世百一郎(长教始祖)、世千十郎(祠在大埔县属石圳)、2世国羡、3世十一郎、4世二十郎、5世三十六郎、6世创饶,号七十三郎……”

0年开始,丰顺宗亲提出‘长教始祖百一郎’应是彻公次子,为花公4世,不是花公0世,并罗列了诸多证据,以示其正确。其中,他们在《花公谱》一卷一册30页,4世百一郎旁边空白处,人为添加百一郎如何娶夏氏之内容,制成复印件,作为‘铁证之五’,载于年《丰顺廖氏族谱》(简称《丰顺谱》)38页,并将该内容刻碑竖于永定洪山4世百一郎墓之左侧,据之与长教宗亲争论了0多年,无果。

年8月6日,饶平育新、元合、贵发、焕强等四宗亲来长教,商讨千十公支系问题,并送给长教《饶平三饶溪东上寨廖氏族谱》复印件一本(简称《饶平谱》)。该谱中,明载创饶源头不明,不知本族所出。据此,终使争论真相大白,证明《丰顺谱》中所有‘铁证’都是虚妄之词。饶平宗亲在《通史》上册页〈饶平县创饶公支系廖氏〉中,披露了创饶3世文凯于乾隆丁酉(年)的撰文:“家族无祖谱,无以知本族所出。”,但可惜他们没有面对现实,旋将文凯原文:“于是遍寻各派宗谱而观之,盖冀知吾祖所从来也,而吾祖七十三郎(即创饶)暨未之或见焉。”改为“于是遍寻各派宗谱,终得知我始祖七十三郎(即创饶),生于元朝,当季之年,从大埔县枫朗镇石圳迁移饶平县……开基创祖。”然后于《通史》08页,将千十郎接续于4世(彻公次子)百一郎名下,成为花公5世,创饶(七十三郎)为千十郎6世,为花公0世。

其实,据创饶之孙继烈生于元至正己亥(年),如按30年为代,则创饶约生于年,创饶既然不明源头,便应脱开千十公系,按生年推算,约接于花公2世为宜。

按创饶为元朝人,当初即已不明源头,至文凯乃为乾隆年间,时空已越余年,岂能‘终得知’从石圳迁移饶平?他们的‘终得知’三字,只会将真相再次陷入无知。

下面乃《饶平谱》26、35页原文影件:

文凯原文

创饶只知出自花公,不知支派

创饶之所以会叙于千十郎系中,可能族人们觉得大埔石圳离饶平近,认为始祖创饶若为千十郎之裔,从石圳迁饶平比较可能,遂于年修《花公谱》时,见千十郎5世三十六郎无续,便将创饶接其名下。不过,不管其如何接续,创饶源头不明,千十郎非其先祖,却是事实。

例二:

《通书》页,大埔县〈银江镇坪上村廖氏〉载,“长教开基祖百一郎之3世孙谆公,妣黄氏,于明成化年间(—)携子郁才由长教迁至银江坪上创基,谆公为世,郁才为2世……郁才裔孙迁外的有:7世永锦迁四川,7世永威迁湖南浏阳,8世振鹏、俊鹏迁广东惠州……”

据银江坪上族谱载:谆公之父选元,为长教始祖百一郎2世。

查长教族谱,百一郎2世选元,生于明隆庆辛未(57年)、3世(长)淳、(次)济。

()坪上谆公接续情况:

、因‘谆’与‘淳’形似,郁才后人遂将长教‘淳’公认作‘谆’公,将谆公接续于长教百一郎2世选元名下。

2、按谆公之妣黄氏于—年间,携子郁才迁坪上,而其时谆之父选元尚未出生(生于57年),这显然是错接。

3、鉴于年代不符,经与坪上宗亲研议,现将谆公转接于年《大埔县廖氏源流(二修)》总58页长教百一郎7世水生名下,为长教8世(花公7世),将原来世系提高了5代:

①按水生之兄宁公生于年,则水生可能约生于年前后,倘谆公生于年前后,则谆公正是成化年间之人,且与水生生年无矛盾。

②以谆公之父水生约生于年,对比谆公6世维赐生于65年,相隔6代,相距75年,平均代距为29.2岁,是合理的。

从①②两点看,将谆公提高5代,接于7世水生名下,是可行的。

(2)错接原因:

、可以想象,黄氏携子迁移,不知郁才是成年还是小孩?不远千里、餐风宿露、筚路蓝缕、披星戴月、披荆斩棘开基创业,度日如年,何等艰苦?开创之初,自是无顾修谱,不知经几代之后,或稍安顿,人口渐增,子侄繁多,难分叔侄、伯仲,方拟修谱事宜,然此时除开基祖外,再上先祖已无从追溯。只能从近处寻访同族宗谱、房谱或家谱,见有与开基祖同名者,或近似者,便认作源头。

2、古代社会,大姓欺小姓,强者欺弱者,是为常态。可以想象,黄氏携子迁移坪上,虽经几代,势必尚孤,亟需在近处找个同姓族群,并入其族籍,以作依傍。作为邻村,葛藤坪廖姓自是首选,葛藤坪廖氏乃由长教迁去,时长教经0多代人繁衍,已成望族。由是郁才后裔乃认长教为其开基祖之源头,自是顺理成章。

(3)年代是检验世系的唯一真理。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断历经战乱、灾荒、迁移,造成谱牒散失、史实失记、支派混淆、世系模糊,致大多族群源头不明、世序错乱,加上宗派观念,抱残守缺、唯我正确。乃使很多谱系错误,难于厘清纠正。

研究宗族历史,首先要摒弃唯我正确的宗派成见,树立正确历史观,以史料为线索,年代为依据,进行年代考证。凡不符合年代的,应当敢于否定,凡符合年代的,应当勇于接受。

从上二例看,因源头不明,人为接续,致世系淆错,并非个例。凡生年、代距矛盾者,恐都可能与之类似。

据上面第〈三〉、〈四〉条分析,关于仲远、安叔,以及公孙、成旻等人疑点,对照上二例看,会不会也是源头不明、人为接续之错?这恐怕不是不可能。

五、花公生年(年)争议观

〈一〉肯定说,证据充分。

〈〉有《通书》、《赣雩会宗谱》等史载花公生年作证。

〈2〉有花公以上历代先祖史实、生年、代距作证;有花公以下历代后裔生年、代距作证。

〈3〉有文广为南朝宰相史实佐证。

〈4〉有历代后裔生年、代距作证。

〈5〉有旁支光禄后裔生年佐证。

〈二〉否定说,证据不足。

〈〉无史载花公生年可凭。

〈2〉只凭政、敏公房后裔生年一面之词。

〈3〉敏公房仲远史实和安叔生年自身是错接,不可取信。

〈4〉政公房公孙生年与敏公房安叔生年两相矛盾,举证无力。

纵观肯定、否定双方,证据悬殊,为何仍多有坚持否定意见(如《通史》上册70页,说花公生卒年不详;《通史》上册页,说花公于30—35年迁上杭开基)?我想,可能有如下原因:

⑴政、敏公房有三支后裔、五六代人生年记载,貌似证据凿凿。(不要看他记载了这么多生年,其实,归总起来就是三个人的生年:公孙、成旻、安叔才起作用,其它都是陪衬。例如前面已证明安叔生年是错的,则其后面的生年再多,都是错的。

⑵持否定说者,无视史料对花公、崇德、兰芝、光景、琼瑄等诸先祖生年之记载;不考虑这些先祖生年与花公生年的联系,把上下历史割断;不面对现实,不系统分析,抱‘唯我正确之本宗成见’。

不管如何,历史摆在那里,相信总有人会客观对待历史,持公正看法,作正确判断。

广东大埔湖寮长教,武威42世花公32世长教百一郎23世松发谨识

年8月5日

手机:805806

附廖字形读

我从《中国廖氏通史》第25—页和—页,看了廖姓新解和解读廖字及廖字谜语,触发了我对廖字的一些联想,偶得顺口溜几首,或谓谜语,或谓解读,或谓释义,或谓意蕴,或谓形读,谨献族人凑趣,仰希郢正是盼:

、庙堂无由空,关羽坐其中。阶前人钦仰,参拜鞠三躬。

2、庙堂无由空,关羽坐其中。人神通三界,武威万世崇。

3、庙堂宏敞无由空,关羽昂然坐其中。一人义勇倾三国,武威盖世万代雄。

4、广字当头阔心胸,羽翼伸展遨太空。人生成败何足论,三思慎审事必功。

5、广阔天地屹当中,羽扇纶巾傲群雄。人间奇才谁评说,三番妙计折周公。

6、广地高天漫时空,羽翼相佐叔安公。人表蜚声传今古,三洲派衍世代隆。

7、广博海洋纳万涓,羽丰振翮翔高天。人生处世惟谦谨,三众必有我师焉。

广东大埔湖寮长教,武威42世花公32世长教百一郎23世松发

年5月2日

手机:80580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zf/84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