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8/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763423.html
年,中国有38个县市GDP跨过亿元大关,其中6个突破亿,而领军的昆山和江阴,更是双双超越亿。于是,GDP亿的昆山,也毫无意外地连续第十六年蝉联“中国百强县”榜首,不仅超过了很多省会城市,还超过了全球37%的国家。相比于被网络热梗“宇宙中心曹县”带火出圈的鲁西南小县曹县,昆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强县。不过谁能想到,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穷山恶水”,还是一个“吸血苏州”、产业结构单一的贫穷农业县呢?有人说:40年来,珠三角最成功的城市是深圳,而长三角最成功的城市当属昆山。昆山,是如何从“苏州最末”逆袭成为“中国最强”;从贫穷农业县到“富可敌国”的?这些年,昆山到底发生了什么?先说先决条件:紧抱上海“大腿”。昆山虽小,但介于两大城市上海和苏州之间。距虹桥交通枢纽45公里,距上海港运码头60公里;京沪铁路和京沪高速的贯通,使昆山成为连接江苏和上海的中间枢纽。全国首条跨省地铁线路,上海轨交11号线,从昆山花桥驶出,仅6公里就可进入上海境内,并穿过上海主城区。极度便捷的交通,以及劳动力、土地资源的优势,让上海的溢出效应顺理成章地流向了仅55公里外的昆山。那么问题来了,长三角具有同样区位优势的,还有很多县市,但成为“中国最强县”的,却偏偏只有昆山,这是为什么?时间重回年,国务院批准沿海开放城市设立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然而此时的昆山,却十分尴尬。北不临长江,西不靠太湖,发展工业沾不到长江码头的光,发展农业也用不到太湖的水,还一度戴上“苏州最穷县”的帽子。夹在上海和苏州两大明星城市之间的昆山,似乎注定只是个配角。然而,一个人的出现,拉开了昆山经济发展的大幕。年,宣炳龙调任昆山县(市)经委副主任。他提出无“工”不富,要甩掉“苏州最穷县”的帽子,就必须发展现代工业。于是,昆山决定自费创办开发区,中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建设的国家级开发区就此诞生了。自此,昆山城东一块3.75平方公里的农田,成为了“昆山之路”的奠基石。开发区有了,可是如何招商引资,就成为悬在宣炳龙心头的一块“巨石”。几年下来,虽有些许外商陆续进驻昆山开发区,但昆山经济真正开始腾飞,是在年。而一切的开端,竟是一碗奥灶面。年的某天,宣炳龙的司机请假,要去上海虹桥机场接一名远房亲戚。得知这名亲戚是来大陆投资考察的台商时,嗅觉敏锐的宣炳龙叮嘱司机:“把他们接来昆山,我请奥灶面。”于是就这样,几位纺织业台商和昆山首次相遇。昆山用最大的诚意,打动了起初并不看好昆山的台商。年,这位亲戚带着第一家台企——顺昌纺织有限公司落户昆山。与此同时,对外商高度重视、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优质的服务,成为昆山的新名片,并迅速在台商界传播。口碑相传、以老带新,短短两三年,昆山就多了八家台资企业。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初,台企来大陆投资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但“苏州最穷县”昆山能够饱受青睐,就要归功于昆山对台招商的秘密武器,“以商招商”策略。当“昆山服务”在海峡彼岸口口相传时,昆山的机会也终于来了。年,昆山第一个投资额超过万美元的项目——沪士电子的到来,正式拉开了台企大规模投资昆山的序幕。沪士电子落户初期,创始人吴礼淦还没有自己的办公室,于是昆山县长就把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给他。大受震撼的吴礼淦日后频繁奔走于昆台之间,为昆山和更多台商牵线搭桥。在他的努力下,捷安特、中讯电子等数十家台企先后落户昆山。而且以商引商也显示出了“葡萄串”效应:捷安特来了,禧玛诺等七八十家配套厂家也来了;统一食品来了,台玻来了,惠昆包装也来了。产业链迅速整合促成了昆山强大的产业集群,因此即使后来在长三角其他地区的政策、区位优势相近的情况下,昆山仍是台商首选。仅年一年,就有近家台企落户昆山;随后的几年里,昆山平均每年新增90家台企。而进入21世纪,更是掀起一场台资企业落户昆山的浪潮。一方面,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中国台湾经济陷入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衰退,资本逐利的本性,让台商将目光转向中国大陆。根据商务部台港澳司的数据,年共批准台资项目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9.8亿美元。另一方面,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首批15个出口加工区试点,昆山名列其中,是唯一的县级市。此时,又恰逢中国“入世”,昆山从此进入黄金发展期。一边风雨飘摇,一边蓬勃兴起,如果你是台商,你会怎么选择?-年,落户昆山的台企超过了家。特别是年,几乎每天都有一家新落地的台企注册。凭借着出口加工区的优势,昆山吸引了台湾主要笔记本电脑代工企业,包括仁宝系、资通系、富士康三大巨头。而“葡萄串”效应再次显现,很快多家笔记本上下游配套厂商纷纷进驻,昆山迅速实现产业整合,一跃成为全球重要的IT产业生产基地。年,昆山生产笔记本电脑1.2亿台,占当年全球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其实,昆山能在1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笔记本电脑之都”,除了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速度。为了紧贴企业需求,昆山采用了当时国际市场最先进的“”模式,即98%的产品,从零部件进来到成品交货只有2天,昆山企业能轻松实现。当然,在这背后,是昆山强大又完善的供应配套能力。于是,更多的台资企业闻讯而来,截至年,昆山市已累计批准了个台资项目,投资总额超过了亿美元。中国台湾排名前的制造企业中,有70多家先后来昆山投资。年,台资企业更是贡献了昆山40%的GDP,70%的进出口额。现在,昆山有10多万台商台胞定居,成为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人称“小台北”。如果说,紧抱龙头上海、另辟蹊径吸引台资、发展现代工业,使昆山抓住历史机遇实现腾飞;那面对危机的思考,以及放眼未来产业升级,就是昆山能够连续16年稳坐“中国最强县”宝座的源动力。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国际代工和外向型经济为主的昆山,受到巨大冲击,数十家企业关停。虽然在金融危机中,昆山仍难得的实现了出口20%的增长,但不可否认,危机已来。国际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受阻;发达国家制造业出现回流;东南亚制造业低成本竞争。国内方面: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同时面临中西部城市的竞争。特别是对于昆山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来说,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迁出,去往具有更低成本和更优惠政策的中西部城市。就拿笔记本代工来说,年,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下跌至0多万台,产量缩减了近一半,产值锐减上千亿元。面对危机,昆山开始谋求产业转型,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迈进。高污染、高能耗、效率低的传统代工企业开始批量撤出昆山,昆山的主导产业也由代工企业为主向产业链高端递进。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昆山就确立了“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我国台湾地区”的目标。年,在昆山的多次努力申请下,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昆山试验区。昆山开始在金融、贸易等领域,承接上海的产业溢出,产业价值攀升。年,昆山提出推动“昆山之路”从头越,明确聚焦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地方发展的动力从外生拉动转为内生驱动。年,昆山政府又接连出台加快经济创新转型的实施方案,(《昆山市加快创新转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年)》、《推进昆台融合发展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年)》)不遗余力地为经济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在政府和当地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昆山软件开发、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教育、金融服务等产业全面开花。短暂的阵痛之后,昆山再次绽放。回顾昆山40年的发展,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一场从“穷山恶水”到“中国最强”的华丽蜕变。昆山,也是改革开放中激荡前行的中国的缩影。昆山之路的启示在于,身处高峰,可以自信但不能自满,只有居安思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ms/102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