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皖西北重要的门户 地处南北文化分野交界线的阜阳 时时处于南北文化的交融、对流之中 这里既流行 “合关西大汉握铁简板放喉高歌大江东去” 的豪放激越之音 也兼有 “合二八女郎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缠磨婉约之韵 阜阳的民俗文化堪称丰富多彩、斑斓多姿,有许多早已蜚声海内外,今天,安广君就带你一起来领略一下,阜阳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和美食。 民 间手工艺 剪纸 剪纸:一种是在喜庆节日用红纸剪作装饰的,如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内容多系象征吉祥与喜悦、或隐喻;另一种是作为鞋巾冒、围嘴、兜肚等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融合我国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纤巧秀丽的风格,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古往今来,寓意吉祥的阜阳剪纸,在民间一直广泛应用。平时面朝黄土背朝天,需要时拿起剪刀但老艺人们只是逢年过节,遇婚庆喜事才开始忙活。平时,心灵手巧的他们,大都还是种地为生一双粗糙的手又是那么灵动,在这片皖北平原上,一代代老艺人们,就这样一点点传承积累阜阳剪纸的艺术。如今,传统多样的题材、丰满严谨的构图、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纯朴的艺术特色,让阜阳剪纸享有盛誉。 黄岗柳编 黄岗柳编:安徽省阜南县汉族传统柳编工艺品,以技术精巧,考究大方,结实耐用著称。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因主产于该县黄岗镇面得名。黄岗柳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在年以上。 黄岗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柳制品之兴起缘于十七世纪末。明末清初,柳编业兴旺。阜南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被国家工艺品美术协会授予“中国柳编之乡”称号。 黄岗柳编的生产过程基本一样,大体分为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凉晒、刷漆等七个环节,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地。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位于淮河中游的界首,历来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人们用灵巧的双手不断创造着精美的民间艺术,尤其是界首彩陶,以其独特的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界首彩陶历史上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散布于13个村子,因每个村子的村民大都以冶陶为生,并且村子均以陶窑为名,因此,俗称“十三窑”,现属安徽省界首市田营镇管辖。年,界首在颍河北岸顺河路组建的工艺陶瓷厂,现为彩陶的主要生产地。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遗风,又吸收了剪纸、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 界首彩陶鲜艳夺目,色彩丰富,颇受欧洲人的欢迎,建国不久,很多国家领导人喜欢带着界首彩陶,送给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要员。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杜氏刻铜 杜氏刻铜:铜壶上作画题字,线条流畅;铜板上妙绘山水,如临其境……在很多人眼里,杜氏刻铜这种能够变刀为笔,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等造型手法,使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楷行草篆“跃然于铜上”的工艺,无异于“鬼斧神工” 阜阳颍东刻铜在中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清末明初时期。刻铜以阴刻、阳刻、双钩线为主,在工艺上吸取了平雕、竹刻、篆刻的技法,其铭刻题材多以书法、绘画、冶印形式出现。刻铜融雕、镂、刻、镶、磨等工艺于一身,汇诗、书、画、印成一器。 传承人杜平祖父杜星景在大军阀张勋部队当兵时期,有幸结识了刻铜大师陈寅生,遂拜师学得刻铜技艺。杜星景又将刻铜技艺传给其子杜鸿年。在解放初期因物资短缺,在铜器上刻画已不可能,于是杜鸿年改刻木版,终成一代版画大师。 阜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城市,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菜肴和名目众多的风味小吃。枕头馍、格拉条等阜阳本土美食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名气,同时,众多的本土美食也形成了具有阜阳特色的饮食文化。 特 色美食 格拉条 格拉条:(搁拉条)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安徽省阜阳市,格拉条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ela),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更多时候,格拉条已经脱离了餐桌高度而上升到了文化层面。我们在芝麻酱的粘稠中体味着阜阳历史的悠久;在潇洒的搅拌中感受着阜阳人的热情豪爽;在烟雾缭绕的大锅上、粗壮的面条里也不住散发着,阜阳人那份骨子里的质朴敦厚。 阜阳枕头馍 阜阳枕头馍:又称阜阳大馍或大卷子馍,系阜阳饮食业的特产。 相传在南宋之年“顺昌之战”,正值当时地方的新麦登场,一来为了坚壁清野,二来为了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的老百姓就把这麦子做成了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人一个,饿了的时候就拿刀削一片充饥,困了的时候就直接拿来枕着睡,久而久之,这枕头馍的佳话也就被传开了。 枕头馍每个长约1-1.5市尺,宽约0.5-0.8市尺,厚约0.3-0.5市尺,重约2-6斤,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白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润,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实为旅行食用佳品。 太和板面 太和板面:即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由于它起源于太和县,加之又是在铁板上摔打而成,故它的这个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太和县不大,但却以制作各种小吃而让人们熟知。制作方法:逐一取制好的面皮,用面杖擀压成片,取10~12个面片放手上,在铁板上用力平摔,待其摔长以后丢入沸水锅内,待水重沸后,再放入已备好的小白菜。用漏勺去将已经煮熟的面和菜捞出,然后放入黄色铁瓷碗内,浇一份制好的味汤料即可。太和板面一吃上瘾,食者无不感叹:“太和板面,面中之王,食太和板面,天下无面”。 地锅鸡 地锅鸡:旧时农村用的锅多用砖头砌起外糊泥巴,在地上添柴烧饭,所以称为地锅。地锅鸡的特色在于烧时用木炭,大铁锅保持土菜风味,锅上贴一圈死面锅饼。起锅时鸡香饼脆。于是便产生了这种饭菜合一的烹调方法。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如今,有厨师将传统地锅菜的制法加以改良,从而推出了地锅鸡、地锅鱼、地锅牛肉、地锅三鲜、地锅豆腐、地锅小龙虾等好吃的地锅佳肴。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你还知道哪些阜阳的手工艺和美食? 八皖强音,再起征程 我们与智者为伴,我们昂首起航! 扫描济南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