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柘皋,古称橐皋,西周初期群舒一支在此建立宗国,春秋时先属楚后属吴。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年),鲁哀公会吴于橐皋,故史称“会吴城”。西汉置橐皋县,属九江郡。唐置橐皋镇,属巢县。南宋时改称柘皋,清末曾为安徽三大重镇之一。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妇孺皆知。在柘皋,还有一个大禹开凿石梁河的传说。一年夏天,今巢湖北边浮槎山的洪水像猛善一样吞没了良田,柘皋镇、夏阁镇、居巢城汪洋一片。正值巢湖百姓束手无策的时候,大禹携带一把开山大斧,通过今天的裕溪河,从长江赶到巢湖。

在巢湖开凿濡须口后,大禹为了考察浮槎山洪水的流量,又从巢湖到了柘皋。沿途他见一座名叫石梁的小山挡住了柘皋一带的水路,指出一定要挖掉此山。大禹看了浮槎山,又说:“山高水陡要通沟,沟沟水道入河流”。百姓听了禹王的话,理清了治水的思路。大禹走后,人们搬走了石梁山,挖成一条石梁河,即今天的柘皋河。

柘皋在春秋时期是一座有名的古城。孔子著《春秋》记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年)会吴于橐皋(今柘皋)”。后人又称柘皋为“会吴城”。

春秋周敬王三十七年,鲁哀公会吴侯于柘皋,筑坛缔盟。坛高7米,顶圆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为何选择在柘皋会见吴侯?相传当时的柘皋位于古巢湖岸边,战略位置十分险要——东有昭关、西有东山口、北有二郎口、南有巢湖,会吴前哀公在东西北三面关口伏下重兵,待吴侯自巢湖水上进入柘皋后,水兵立即封锁水道,若缔盟不成,吴侯插翅难逃。会吴古城,距柘皋镇东12里,在原板桥乡境内古河道西侧,地名“坛子山”,当地人又称“塔子山”,现为板桥小学所在地。

今柘皋镇东三板桥村合乌公路南侧,有土台,高可两丈。其上平坦,面积约六十七平方米。相传孔子南游,拜项橐为师后,看天色将晚,便问项橐日落之前能否赶到居巢城。项橐答:走得慢,能到,走得快,则不能。孔子他们一听,很不愉快,心想真是岂有此理,便要加速赶路。走到不远处的一座木桥上,因车子走得太急,车轮被桥木卡住,车轴被折断。虽然人因为上桥而先下来走,没受伤,但书却掉进河里。打捞上来后,便在附近的土墩上晒书简。后人称木桥为“孔难桥”、晒书的土墩为“晒书墩”。

柘皋东门外有一座高大的土台,面积8千平方米,此地圆形,状若满月,而得名“月亮地”,后因孔子在此讲学,称做“孔子台”。台东南两侧有一条小河绕过孔子台,注入柘皋河。孔子台下的港湾称“听书港”。

宋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帅完颜宗弼(兀术)为报顺昌(今阜阳)败绩之耻,率兵10余万再度南侵,连续陷寿春、克庐州,占和州,逼近长江,虎视江南。

2月,宋将王德渡采石、拔和州,夺取昭关要隘;刘锜自左平渡江北进,扼守东关,令统制关师古、李横等攻巢县,十日攻复。14日刘锜出兵东关迎战金军于清溪,两战两捷,追击金军至柘皋。同时,王德也乘胜追至柘皋。

金兀术以柘皋地势平坦,利于骑战退驻于此。17日,金军分左右两队,夹河而阵。时逢大雨,河水暴涨,金军断桥以阻宋军。刘王两军追至,隔河与金军对阵。刘锜令士兵负薪积叠成桥,遣派甲士数对占据桥头阵地,并沿桥卧枪而坐,以示虚弱。18日,杨沂中、王德、田师中、张子盖诸军齐集。刘锜与诸将兵分三路,齐头并进,渡河击敌。金兀术以铁骑拐子马分两翼,夹道列阵迎战,阻挡宋军攻势。杨沂中命士兵万余人持长斧如墙而进,斩其马腿,大败拐子马军,宋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金兵见是刘锜统帅之师,纷纷惊惧曰:“此顺昌旗帜也。”大败。刘锜、王德等乘胜追击,又败金兵于东山口,乘胜复庐州。金军溃退至寿春紫金山。

此战,宋军以伤亡9百余人的代价,换取金军死亡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大大消耗了金军的兵力,打击了金军的气焰,是继顺昌获胜之后一次大捷。迫使其退渡淮北而去。

玉栏桥始建于洪武二年(年),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所建。相传元朝末年,有一年秋天,阴雨连绵,朱元璋奉郭子兴之命,带领一支人马到合肥方向扩充势力,被元朝官兵发现,跟踪追击,朱元璋不得不匆匆逃命。当他来到柘皋时,仅剩一人一骑。由于历次战火洗劫,昔日的柘皋已是残垣断壁,荒无人烟,河对岸一座破烂不堪的更楼在风雨中摇摇欲坠。

此时,朱元璋的战马前蹄腾空,一声嘶鸣,怎奈河水茫茫。这时秋雨又淋湿了盔甲,后面追兵又越来越近。朱元璋面对滔滔的河水,不禁仰天长叹:“此天灭我也!”准备回头厮杀。这时,一位衣着褴褛、年逾花甲的更夫在对岸更楼上看到这一情景,经询问得知是农民起义军朱元璋,便不慌不忙从草丛中推出一只小船,竹竿轻点,急驶对岸,朱元璋牵马上岸,过河得救。临别时,朱元璋问更夫有什么要求,老更夫说:“此处原有一座桥,南宋时被金兵拆除,一直未能修复,能修一座桥就好了”朱元璋说:“老丈放心,元璋他年得势,定要修桥报恩”。

几年后,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朱元璋当上了大明的开国皇帝。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正和马娘娘为他们的后代不肖,恐难继位而伤脑筋。马娘娘说了一句:“子孙们哪知打江山,九死一生的难处!”这句话勾起了朱元璋对往事的回忆。他突然想起了柘皋河边的老更夫。于是,他传旨去寻找那位善良的老更夫,以报答当年的救命之恩,可这位老更夫已不知流落何方,也许早就死了。朱元璋便下令修起一座桥,后人称遇难桥。因百姓觉得名字不好听,改称玉栏桥。

峏山,山形如峏,故名峏山。相传有一条白蛇在峏山主峰——龙洞峰(海拔米)内修炼。久之,白蛇得道变成小白龙。一夕,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忽然一声惊天巨响,小白龙破土腾空,飞舞而去。现在龙洞山脚下有一块巨石,上有深坑,相传为小白龙用角撞击所致。

龙洞山对面坡上有许多巨石浮于地表,为小白龙破土腾空时冲击而成。这条小白龙还常回娘家,可每次回来,总是闯祸。故本地有句歇后语:“峏山小白龙——出门就闯祸。”后来本地群众建龙王庙祭祀小白龙,企图感动它少做坏事。第一次龙王庙建在山顶,小白龙头一抬,庙就倒了;又将庙建在山腰,小白龙身子一扭,庙又倒了;最后只好将庙建在山尾龙王庙村。小白龙又要出洞了,可尾巴就是摆不动,它被激怒了,拼命猛地一摆,庙安然无恙,尾巴倒给压断了。所以现在都说峏山小白龙是秃尾巴龙,再也不敢回娘家来了。

龙洞洞口面积约10平方米,现已被大石堵塞。据当地老者回忆:“少年时他们曾进过龙洞。洞深蜿蜒数里,不知尽头。洞内布满石乳石笋,且闻泉水叮咚作响。”放牛遇雨时,牧童都进洞避雨。民国二十年前后,因发现有狼群藏身洞内,时常伤害人畜,村民遂将洞口用石块堵死。建国后,发现堵石下陷,有隙可进,又再次堵洞。龙洞一直堵闭至今,未被开发利用。

说起柘皋,不得不提镇上吃早茶的习俗。柘皋的早茶,更多源于以水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古镇地处柘皋河和巢湖岸边,通江入海,曾长期作为皖中一处重要的水运商埠。南来北往的客商,加之本地的居民和赶集上街的村民,有意无意中就把这吃早茶的文化传播开来。

“迎河轩”是镇上最有名气的早茶店,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新华饭店”。记忆中,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开始直至中午十二点前,茶馆里总是热闹非凡,空旷的大房子里,十来张八仙桌一字排开,几乎每张桌子都围坐得满满,跑堂的店小二肩上披着白毛巾,大声吆喝着——“炒面皮来了,鸡蛋锅贴来了……”有续茶水的小二还会拿着长嘴的大茶壶,穿梭在人群中,于一米开外,滴水不溅地为你满上水。

早茶的品种也很丰富,有凉拌千张、精肉(瘦肉)炒面皮、鸡蛋锅贴、三鲜锅巴、小笼包子、三尖子(一种烧饼)包油条、糍粑包烧卖、麻花子、芹芽春卷、油炸狮子头等等,但最为有名的还是被称为“四大件”的炒面皮、凉拌千张、三鲜锅巴和鸡蛋锅贴。报上这些个早点名,也足以让人垂涎一番。

北闸老街,全长米,街道宽4米,古建筑民宅约600余间,街面两边是“清一色”的明末清初建筑,距今近年,是皖中地区古街保护最好的一条,7年被巢湖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北闸老街前行,一座座特有的迥异的民居出现在眼前,一股浓烈而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纵横交错的时空里,令人浮想感慨。这里,青砖碧瓦的民居、风火墙、厚重的木板门、镂花窗,炫耀着历史的悠久,在静谧中渲染着古老的传奇。

老街两边的古宅几乎都是粉墙黛瓦,飞檐翘壁的两层徽派木宅。古宅斑驳的墙上,一些老字号商铺的招牌还依稀可见:胡德成缫丝店、洪亿泰酱坊、黄新记丝店、盛又记南货店、洪记银匠店……

柘皋老街全长米,街面两边是“清一色”的明末清初建筑,距今近年。两侧全是粉墙黛瓦,飞檐翘壁的两层徽派木宅,上有精雕细刻的花卉和吉祥图腾。

整条街的建筑色彩淡雅古朴,结构错落参差,石板街路面,小青瓦,再加上青砖马头墙,更增加了街道的层次感。

信步老街,蜿蜒的街面延伸到老街尽头,在雨天尤如一条青丝带飘落在老街上。徜徉在北闸老街,从深深的车轴里,当年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繁华让人浮想联翩……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单位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ms/27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