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这句话颇具幽默的再一次告诉了我们“生命在于运动”这一“宇宙真理”;但最近门诊叮嘱患者要多运动时,经常会被反问一个问题“听说中医里有个观点,晚上不宜运动,晚上运动等于作死,是这样么?”,也有人问“晚上运动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更加影响健康,是这样吗?”。

这些说法也一直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不过事实上晚上运动之后睡得不好或者睡得更好的人是都有的,越运动越健康和越运动越虚弱的人同样存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晚上运动好不好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子问题:

第一个,作为不同的时间段,早晚人体气血运行有何特点;

第二个,运动对人体气血有什么影响;

第三个是一个隐藏问题,人体——作为“晚上运动”这一行为的载体——其自身有何特点。

可以说,讨论“晚上运动好不好”这个问题,其实质就是讨论“自然与人体、运动与人体之间有什么影响”。

晚上对人体气血有什么影响

道医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体气血运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界阴阳二气运行的影响,大抵说来,阳气主生发、主兴奋、主温煦,阳气旺则人体亦随之兴奋、气血运行较为旺盛,阴气主收敛、主平抑,阴气用事则人体亦随之平静,气血运行趋于和缓。

《灵枢大惑论》载:“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晚上阳气尽,阴气用事,人自然而然平静而欲睡,若逆此阴阳规律,则人体当静不静,阴血暗耗。

运动对人体气血有什么影响

应该说,运动对人体有两个作用,第一个是鼓动阳气,通调气血。运动之后,人体趋于兴奋,由内而外气血运行旺盛,心跳加快、体温升高、手足温暖最后畅快汗出,这就是运动之后,阳气受到鼓动,而周身气血从平静甚至郁阻到内外通达的表现。临床上我们发现,许多人反应运动之后“痛快地出一身汗,精神振奋、感觉很爽”,就是运动使气血活络、气机通达的结果。

但同样的,运动会出汗、会消耗体力,一般人运动之后都会出现气喘、不同程度的疲倦;运动对人体第二个作用即被中医称为“气津亏耗”。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应被“气津亏耗”这个名头吓到,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消耗津气的过程,且津气的消耗是一个量的问题,小量的消耗可以休息一下就恢复了(运动后会有些疲倦气喘,过一段时间就没有了,这就是恢复的过程),一定量的消耗是可以激发元气,培补体质的。

因此,不需盲目追求“一点都不消耗津气”,孙思邈孙真人说得好,“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华佗老祖也强调“人体常欲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控制一个合适的量,是有益无害的。

人体自身有什么特点

如上所述,道医认为,人禀天地之气而生,故也受其影响。但另一方面,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乃天地之气之所凝结、父精母血相合、又经历十月孕育筑基而成。既成人体,就已有形质,而非无形之气,故人体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在于其具有稳定性与敏感性。

每个人都有着自身气血运行的规律。所谓人体的稳定性,即人体在受到外部刺激后,自身气血运行规律不被干扰的程度,以及受到干扰后恢复的速度。稳定性强的人,自身规律不容易被外部影响,或者影响了之后可以快速恢复。

这种一般是体质比较强壮的人,他们不会吹个风就感冒,低个头就头晕,运动之后很快也能够平静下来。相反,小孩子和老年人,由于气血虚弱,整个稳定性就偏差,因此这两类人群,稍有保养不当,就容易生病——稳定性差的人,往往是体质比较弱的人。

敏感性则相反,敏感性是一个人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情况。敏感性太高,稳定性就偏差,容易出现上述情况。但敏感性太低也有不妥,一方面对中医治疗不敏感,见效慢,另一方面敏感性太低的人以痰湿、瘀血体质为多,这种体质往往存在气血运行不畅、郁滞、迟涩,腠理闭塞,阳气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睡不着、醒不来,生活节律不清晰。

晚上能不能运动

这个问题实际讨论的是,天地之气以及运动分别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以及这个影响是否有利于健康。

众所周知,晚上是阳气收敛、阴气用事,人体气血受其影响也渐渐趋于平和,进而阳入于阴得安眠。而运动则是鼓动气血之事,会激发阳气,影响这一收敛过程,影响休息,故晚上运动反而不利于健康。此说法道理不错,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之处:最后承载天地之气影响以及运动影响的是人体,片面地强调天地之气的影响而忽略受体的自身特点,是有偏颇的。

因此,晚上运动是否有利健康,取决于每个人具体体质情况,此外比起天地之气的影响,运动量大小的影响要更大:运动后有利于阳气收敛人安眠的运动是有利于健康的,运动后影响阳气收敛、导致睡眠不佳的运动是不健康的。

具体而言,敏感性较强、稳定性较差的人,比如小孩、老年人以及大部分阴虚火旺体质的人,他们比较容易兴奋,稍有刺激就容易导致阳气妄动,阳不入阴最终导致休息不好,因此这一类人群不宜夜晚运动。比较敏感的人甚至不仅不宜运动,还要尽量做到静养,避免看一些刺激的影片书籍,少与人高谈聊天,以免兴奋或者受到惊吓。

相反,如果是很不敏感的人,比如痰湿体质、瘀血体质、湿热体质的人,这种人往往形体壮实或者肥胖,面部多油,对温度变化等不敏感,平常缺乏运动,体检可能存在高血脂的情况。这些人进行运动——有时候甚至是高强度的运动,反倒能通调气血,祛湿化痰,泄热除烦,让经络通畅、气血运行起来,使阳气入阴。

中医里有一个治疗痰湿导致失眠的方子,叫“温胆汤”,这个方子没有用一个安神药,相反用的都是一些化痰、疏达阳气的药物,取的是“祛邪即是扶正”的道理。对于这种敏感性偏低的人来说,“做一下运动,畅快出一身汗”,反倒是有必要的。

至于体质平和的人来说,是否运动就取决于运动量和当日的身体状况了。如果工作了一天,觉得身子憋得慌,那么做点中小量的运动,通一通气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身子已经很疲倦了,那就早些休息,别运动了。总之对于晚上运动否这个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判断的原则如中医治病的思路一样“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看看自己的体质、当天的身体状况、运动量的大小考虑吧。

吕方舟腾讯道学

随喜转发,功德无量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连广东。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湾海岛,全省有个鸟屿,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为闽西山区、闽中山区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脉有武夷山、戴云山等。闽江是境内最主要的河流。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年降水量毫米左右。这样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对福建文化所产生影响,我个人认为总的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是濒海多港湾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征。

(一)内陆文化的特征。福建的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自古就有“东南山国”之称。西北有武夷山山脉、东北有太姥山脉、西南有博平山山脉、中部有鹫峰、戴云两山脉。在古代外省入闽主要通过仙霞关、杉关、崇安分水关、福鼎分水关、诏安分水关,这五个关口入闽,而这些地方地势非常的险要,要入闽实属不易,史书记载“闽道更比蜀道难”。再者,从福建人口的聚集地来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瓯、邵武、顺昌、尤溪、三明、永安、长汀、上杭、漳平、德化、华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闭塞,不同区域的人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这样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1.①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约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后于北方。福建地处东南在古代是属于蛮荒之地,落后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传到福建变的非常的困难,而土著的闽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对的落后。同时福建相对的隔绝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却不利于人们口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②有明显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福建是一个移民的省份,在两晋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两宋之交、明清时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涌入福建,由于移民的时间;与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内、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区,如闽东方言区、兴化方言区、闽南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客方言区。而在不同的方言区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信仰。例如,闽东方言区信仰监水夫人和五帝;兴化方言区信仰妈祖;闽北方言区信仰扣冰辟支古佛;闽客方言区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间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例如,有莆仙戏、高甲戏、芗剧等。福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山,适合蚊虫的生长,蛇类众多,古代先民对蛇既害怕又崇拜,从而形成了蛇的图腾。在古代使用干栏式的建筑也与这样的气候有关。如果按河流的分布来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为闽江流域、木兰溪流域、晋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小地域色彩。2.许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词。一些古汉语中常用的词汇在普通话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却被保存了下来并还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鼎”,也就是现代汉语的锅,在福建的方言中还清晰可辨,再如古汉语的“面”,也就是现代汉语的脸,也一样非常容易辨别出来。②在福建的许多乡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传统。聚族而居的传统原本起源于北方,但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这样的传统在北方现在已经逐渐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却保存了下来。原因主要有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迁途中的种种的困难;利用宗族同当地的土著进行抵抗;不同时期的移民利用宗族争夺生存的空间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环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学体系。理学的来源之一是儒学,而儒学在汉代以后随着移民南迁传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流派对释、道、儒加以改造,构筑了完整的理学体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风。两晋南北朝以后,中原民俗传入福建,由于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当的完整。例如,现在福建的端午节、重阳节、寒食节等很多都是从北方传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征。福建海岸属于基岩海岸,海岸线漫长而曲折,长达.02公里,仅次于山东省,居全国第二位,岸线曲折率为1:5.7,居全国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众多的港湾。全省有大小港湾个,其中较大和较重要的港湾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宁湾、三沙湾、罗源湾、福州港、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港、金门湾和东山湾等。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港和东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湾。福建的港湾一般深度较大,两侧有半岛和岬角环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势,风小浪弱,不冻,少淤,港域广阔,掩护条件好。天然良港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适合耕作的内陆环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晋:闽江和晋江流域的海运已有相当规模,造船业发达,出现了“八槽舰”的水密舱技术。隋唐:海运北至日本、高丽,南至南洋各国。宋元:泉州成为“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漳州月港日趋繁盛。这些海外贸易的发展反映在文化上则是福建带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价值观。在古代的中国长期以来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于海外贸易和商业的繁荣,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宋代刘克庄就指出当时的泉州是一个“只博黄金不博诗”的典型商业社会。明以后则进一步加强,李贽感叹道:“天下尽市井之道也。”商业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2、敢于冒险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贸易几乎是一种生命的赌博,非常的危险。航海要面临惊涛骇浪,船只随时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没的危险。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能够面对各种艰难的挑战,敢于去冒险。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特别晋江、石狮一带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番薯面”,“争气不争财”,“三分本事七分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冒险的性格到了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积极进取的开拓的精神,在开发台湾省和东南亚地区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视礼教。沿海的家庭由于男子多出外经商谋生,妇女渐渐冲破礼教的束缚走出家门。在中国传统的礼教以俭朴为美德,由于商业经济的发达,耻贫夸富却成为泉州地区的风尚。在衣着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饰被叫作“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就很能说明问题。

4、开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宋元时期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以开放的姿态对待外来文化,特别是泉州,宋元时期泉州地区除了传统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还有从外国传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天主教方济格派、婆罗门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馆”,这与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5、爱国主义的精神。福建人强悍好斗的性格与原有的宗族意识有紧密的联系,在福建的闽南地区明清时期常常发生村落间的械斗。发生械斗的原因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但是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正是这种不甘受欺压的性格,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能够奋起反击,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自已的国家。例如闽南文化区中,明戚家军抗击倭寇,清郑成功收复台湾,近现代陈嘉庚、黄变住、韩希琦、李光前等数十位华侨捐资家乡。再如闽北文化区受朱子思想影响,闽北的学人注重节义,在民族存亡关头,提倡名节忠义,反对议和。而福州文化区在近现代则涌现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学者,如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以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质,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篇章。

总之,福建以其靠山、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具有鲜明的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色彩。

点击链接







































CCTV品牌影响力北京中科
白颠疯病是怎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ms/45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