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背景链接:

中国传统村落

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建村百年以上,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中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个。“中国传统村落”的认定标准是:1、现存建筑有一定的久远度,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达到标准,传统建筑的占地规模、现存传统建筑(群)和周边环境保存有一定的完整性,建筑的造型、结构、材料及装饰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并有对传统技艺的传承。2、传统村落在选址、规划等方面,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并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以及考古的价值,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承载了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入选名录的村落如果要进行保护开发,必须编制保护规划,同时相关规划要经过国家部委级机构的审查。这个规划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控制过度开发,包括控制商业开发的面积和规模,禁止将生活街区改成商业街,不允许搬迁全部村民、将传统村落建成“博物馆”等开发行为。

南平市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34个)

南平地区的传统村落,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截至年,经福建省住建厅评审通过的省级传统村落共有个,南平就有85个;截至年,福建省入选国家传统村落个,南平就有34个,两项指标皆居福建省前列。

第一批:(3个)

延平区峡阳镇峡阳村

顺昌县元坑镇槎溪村

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

第二批:(3个)

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

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顺昌县大干镇上湖村

第三批:(10个)

延平区茫荡镇宝珠村

政和县镇前镇镇前村

政和县杨源乡坂头村

政和县杨源乡洞宫村

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

政和县岭腰乡锦屏村

邵武市金坑乡金坑村

武夷山市吴屯乡红园村下山村

建瓯市迪口镇郑魏村

建瓯市东游镇党城村

第四批:(18个)

延平区峡阳镇江汜村

延平区巨口乡村头村

顺昌县洋墩乡洋坑村

光泽县止马镇亲睦村

政和县星溪乡九蓬村

政和县澄源乡前村村

政和县澄源乡赤溪村

政和县杨源乡禾洋村

政和县澄源乡上榅洋村

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

邵武市和平镇和平村

邵武市桂林乡横坑村

武夷山市上梅乡茶景村

武夷山市上梅乡上梅村

建瓯市徐墩镇伍石村

建瓯市小桥镇阳泽村

建阳区莒口镇长埂村小源

建阳区崇雒乡后畲村

中国(福建·南平)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邵武举行

“为留乡愁多寻古,万语千言总是村”。3月31日至4月1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委会、福建省文联、南平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福建·南平)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邵武举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邱运华,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张作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省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张建光,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市领导袁毅、符水俊、黄苏福、余建坤等出席开幕式,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培栋主持。

▲图片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邱运华指出,加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更是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部署要求,把传统村落保护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抓细抓实,推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一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保护优先的原则,推动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实现村落景观与文化内涵共生、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二要坚持科学调查,继续做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深入挖掘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三要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支持的协同保护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好村民作为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作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

▲与会专家到和平古镇考察(黄杰敏摄)

市委书记袁毅在致辞中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古村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农耕文明根脉活的“基因库”,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南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拥有众多富有古风古韵的古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和极具开发价值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坚持“保护、弘扬、开发、利用”,像呵护眼睛一样爱护古村落,努力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并使之活化与现代文明相适应。要围绕加快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将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水美城乡建设等相结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让古村落文化搭上旅游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发展的快车,进一步打响古村落文化品牌,促进南平绿色发展和文化强市建设,让这些古村落文化瑰宝在绿色闽北熠熠生辉,为建设美丽中国、富美福建作出新的贡献。福建省文联党组书记张作兴,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顾问、总设计师骆中钊,中国营造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祁嘉华等专家,围绕本次论坛“美丽乡村建设语境下的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题做了主旨发言。与会学者、闽北本土研究人员还就古村落文化价值分析、古村落地方区域特色研究、古村落保护与发展途径探索等进行深入交流,共商古村落保护发展之策。论坛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武夷山市五夫镇和邵武市和平古镇。

▲五夫古街一角(邱汝泉摄)

论坛原声

村民要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黄汉民(原福建省设计院院长):传统村落里的古建筑是活态的遗产,不仅要保留建筑,人也要留下来。因此,传统村落要原貌保留,也要整体环境的保留,它的保护需要民间力量、社会参与以及完整的保护体系。其中的关键,就是村民要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主体。当前,我们民间保护力量薄弱、经验不足、资金不够,这些都是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吸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广泛开展各种合作交流,共同探讨适合我们的机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开展。古村落保护要坚持“三二一”戴志坚(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传统的宗族文化载体就是村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除官方记载以外,绝大多数蕴藏在村落里。古村落就是民间历史的载体。现在农村建房子,基本上都是钢混结构,采用水泥、铝合金、白瓷砖材料的比比皆是,与传统村落的景观格格不入,给古村落的整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我认为古村落的保护要坚持“三二一”,即三不原则,不用水泥、不用瓷砖、不用铝合金;两个方式:用传统材料、培育工匠;一个关键:加强监管。

专家建言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顾问、总设计师骆中钊:熟悉文化历史唤起古村落的“魂”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一座城镇的特色风貌,应该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缩影,也是当地历史文化的传承。“古村落保护、传统建筑(民居)保护,首先要了解文化,了解历史,这样才能在保护中恢复古村落、古建筑的‘魂’。”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学者、当代中国乡村规划专家、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顾问、总设计师骆中钊说,“然而,现在很多地方保护古村单纯从表面进行维护,根本不谈文化,违背历史,这样就是去了古村落、古建筑历史文化的精、气、神。”“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样的,不同的水土也会滋养出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每个地方蕴涵文化精、气、神的建筑,必然成为当地凝固的故乡魂。骆中钊认为,古村落保护的规划设计应能让人们看得到乡愁、摸得到乡愁、记得住乡愁。因此,应特别重视体现出参与性、体验性和回味性活动内容的创作。既要保护“古味”,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情风俗,又要适应当代人的物质和心理需求。“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这是骆中钊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古村落、古建筑的“修旧如故”不应仅仅是按“原”样进行修缮,修旧如旧应当修出文化的魂,还要做好建筑图纸的设计,“不仅是政府看明白图纸,还要让工匠看明白,让群众看明白。”骆中钊还建议,在传统村落里的规划设计中,将山、水、田、人、文、宅六大要素进行整合,用文化创意为古村落的保护另辟蹊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对施工工艺的传承和培训。中国古村镇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郑国珍:既要守望“物”更要







































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ms/7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