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工业门类——食品工业
食品工业起源于酿酒、制酱和糕饼等手工行业,历史悠久。《闽杂记》中就有“名酒,顺昌所出最有名”之记载。清代咸丰年间状元红酒问世,清末民初闻名遐迩,畅销省城。随着闽北重镇——洋口之兴盛,食品工业随之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沿海部分机关、学校及居民内迁,使洋口食品工业更加繁荣,仅糕饼店就有20多家;鼎吉香山酒远近闻名;美雅有糕饼选料讲究、色味兼佳;豆制品风味独特;线面白而细,均深受顾客好评。旋因通货膨胀,食品工业受到冲击;民国37年()洋口发生火灾,食品行业惨遭其害,景况萧条。 建国后,食品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年初,城关、洋口等地7家私营酒厂,改造成公私合营顺昌酒厂,同时创办副食品加工厂。年全行业产值50.29万元。年粮食紧张,食品加工生产基本停顿,年以后迅速恢复,年产值.94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生活急需的食品工业,未增建一个,至年才兴办粮油食品厂。 年以后,发挥食品资源优势,发展食品工业。年以补偿贸易形式引进日本设备,兴建清水笋厂,以后相继兴办精制茶厂等3家全民所有制企业和1家集体企业。乡镇新办食品企业6家。年全县食品工业有全民企业5家(酒厂、糕饼厂、茶厂、罐头厂、酱菜厂),县属集体企业两家(粮食复制品厂、果品加工厂)、乡镇企业7家(洋口综合加工厂、际会茶厂、埔上饮料厂、大历茶厂、仁寿食品厂、高阳食品厂、岚下食品厂),共有职工人,年产值.4万元,实现税利46.7万元。产值比年增长6倍。年食品工业产值万元。比年增长20.9%。近年村办和个体食品工业有较大发展。年村办食品工业有89家,全年产值万元。全县食品工业主要产品有精制茶、饮料、罐头和上百种糕点糖果。 主要企业简介: 顺昌县酒厂 年由隆泉、丰隆、有记等7家较大的私营酒厂公私合营建成。建厂初在洋口设总厂,城关、大干、仁寿、元坑分设生产组,职工7人,在黄酒生产季节雇用部分临时工。年总厂迁城关中山西路现址,职工26人。年前以生产黄酒为主,兼产少量地方名酒——状元红,沿用红曲酿造传统工艺,人工操作。年原建西县酒厂并入,建立化验室,结束鉴定酒质靠眼观口尝的原始办法。曾采用野生植物代粮酿制白酒、籼米代糯米酿制黄酒。年以后,扩建厂房,添置锅炉、黄酒压滤机、杀菌器及香槟酒、汽水饮料生产线等设备,实现生产半机械化,劳动生产率提高。年通过加强管理,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工农红酒和竹叶青酒评为建阳地区甲级酒。年职工63人,产酒吨,产值65.2万元,品种有白酒、饮料、状元红、酱油和醋六大类20多种。~年持续增产,年产值90.6万元。 顺昌糕饼厂 年由洋口、城关的十几家私营糕饼店公私合营而成,后转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在城关锦坊弄。60年代初期,粮食等主要原料不足,生产几乎停顿,随着国民经济回升,逐渐恢复发展。年各式糕饼品种增到50多种。“文化大革命”时期,年产值在20万元左右波动。年迁进新厂房,先后购置和面机、雪片糕刀切机、冷冻机等设备,生产效率有很大提高。~年年均产值84.32万元,后因个体食品工业发展,该厂应变力和竞争力不强,年产值和税利均比上年下降。经过加强管理,产量上升,年完成产值31.7万元,实现利税0.6万元。 顺昌罐头厂 厂址在水南牛坪山。年创建,年县清水笋厂与罐头厂合并,属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利用山区丰富的竹笋、水果和食用菌资源,生产出口盐水笋、罐装清水笋及内销各种水果罐头。罐头清水笋年获国家外贸部荣誉产品证书,在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获第一名。年有职工人(其中集体工95人),生产各类罐头吨,其中清水笋吨,总产值.1万元;出口罐头.7吨,创汇折人民币.8万元,出口量占年产量39.5%,年实现税利22万元。~年持续增产,年最高产量吨。年完成产值万元,因市场疲软,外销受阻,产品积压,企业亏损0.7万元。 文字来自《顺昌县志》中国统计出版社年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