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安记忆》 照例有些思想,总想—吐为快。在我收藏的书册中有一本无定价的,确切地说无书号,于现在看来,是本非正式的出版物,而对我来说,仍然是本很珍贵的书。这书,我是从在公安工作的兄长那里得到的,不可多得。 这本由黄臻睿编著的《上海公安记忆》是本史料,“唯知往,方能鉴来”。全书分为“红色经典”、“往事沧桑”、“案海钩沉”、“警务琐忆”、“流年物语”、“历史细节”、“人生档案”、“怀旧地图”等章节。此书一大特点是不入俗套,它完全以史实说话。不象现在的一俟编写年鉴,大多为一些领导歌功颂德。上面有意,下面有心。 书中许多,对于我来说是较为熟悉的。小辰光,一直从我父亲那里听到其早年从事公安工作的经历。因为家父在上世纪50年初就参加公安工作,一直辗转于上海市卢湾区公安分局属下的各个派出所。譬如淮海、瑞金、顺昌、丽园、蒙自等派出所,以前我都去过。那时,父母双职在岗,放学了,父亲单位便成了我常去的地方,常常在户口登记室里,耳濡目染,在我脑海中留下很深印象。 前些天,初中童鞋聚会,有童鞋说我当年常常穿着蓝色制服。不错,这正是那年代的特征,那时我穿的是文革前后的公安制服式样。计划经济时代,父母生育子女多,小孩穿父母的工作服,很多家庭都如此,我穿父亲的衣服就很平常了。上世纪50年代,公安制服类似于部队式样,帽徽为铝皮制作的五角星,中间有“八一”两字,五角星为红色边框,“八一”两字为黄颜色,胸章用布质红色框黑仿宋体“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另佩盾形“公安”布质臂章,左衣领按警种缀钉冠以“治”、“户”、“交”、“消”字首加号码,右衣领缀钉“人民警察”的领章。后来,公安制服多次改动,但总与部队的相近,由此我想到周恩来的一句话“人民公安,国家安危之一半”,不是吗!当时的国家形态就是警察社会。 我也看到家父有穿此制服拍摄照片,英俊潇洒,这正是他当年的工作写照。年代久远,家父为公安工作四十余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退休,为人民公安付出了全部。年我参加司法工作,除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机遇外,不能说家庭的警察背景是没有影响的,后来,我兄长也招干进入公安系统当了民警。后卅余年与之前的加在一起,实践并见证了中国的政法。 作者父亲,制服式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提篮桥”的故事,这么好听的名字,竟然与监狱相关。提篮桥监狱初建于年5月,后有扩建,位于上海虹口长阳路号,这里落脚地名就叫提篮桥,因此也就叫提篮桥监狱,但这里曾用名有“华德路监狱”和“司法行政部上海监狱”。当时上海人又称为“提篮桥外国人牢监”,甚至一说“提篮桥”,似乎就专指监狱。提篮桥监狱被称之为“远东第一监狱”,绝非空穴来风,其建筑精良,整个监狱有一组钢筋混凝土建筑群组成,围墙四周还建有若干个岗楼,外来人员或车辆进入,有四道大门,然后才能进入监区。监狱每道大门的门楼上还建有一座机枪楼,堪称壁垒森严,加上监狱规模宏大,超过了印度的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年12月日本人侵占租界,次年1月,将监狱改名为“上海共同租界工部局华德路刑务所”。年8月,日本人以“亲善”为名,把上海的管辖权移交给伪上海特别市政府,随即汪伪政府将华德路刑务所改名为上海监狱,隶属南京伪行政院司法行政部。当时,华德路更名长阳路,门牌也随之更改为号,并沿用至今。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国民党上海高等法院接收了上海监狱,沿袭原名,仍隶属于司法行政部管辖。 上海解放第二天,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法院接收处监狱接收组一行8人进驻长阳路号,在中共上海监狱地下党支部配合下,顺利接管提篮桥监狱。以接收专员毛荣光为首的“军管会驻监狱办事处”人员,改造旧监狱,建设新监狱。9月1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上海市人民法院监狱”。9月21日正式挂牌。著名书法家、曾任冯玉祥金石老师、八路军团长武仲奇首任解放后该监狱典狱长。年5月,监狱划归公安建制,改名为“上海市监狱”,刘大庸为监狱典狱长。哈哈,提篮桥监狱原来与法院也有渊源。我在从事卅余年刑事司法工作中,也与提篮桥结下了不懈之缘,许多故事后表。 我在书中,还找到了关于警笛的介绍,原来,警笛源出于英国,后流传于多国警界。当英法现代意义上的警察理念,由欧洲传入上海租界并逐渐影响到整个中国。解放后,在装备不甚先进的年代,警笛与公安手册、执勤证是一线民警的“三大件”,是主要警械之一。至今,我办公室还保留着一枚警笛,上刻有“公安”两字。该好好收藏了,因为使用它的年代已渐渐远去。 作者保存的警笛,上有“公安”两字。 —————————————————— 这是我喜欢这本书的缘由及与该书的故事。 .5. ————————————————— 海上张华,男,年生,现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员、三级高级法官。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钱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