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周原定内容因作者个人原因无法按期完成, 我们将沪说第13期的内容加以重新修订,与您再次见面。 沪说 第13期·修订版 时在:己亥·雨水 纪念复兴公园建立周年 今天:重新发现复兴公园 复兴公园东北角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塑像竖立于年,也让复兴公园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袁童鞋透露,他的红领巾和绿领巾就是在这里戴上的。我们毫不费力地为这篇有些小资产阶级思想嫌疑的文章找到了又红又专的开场白。 复兴公园曾经是上海市区最大的公园,据说今天仍得到不少好评,年的一段经历,让我对小时候来过几次的老公园发生了些兴趣。 暑假回国期间,医院,也正因为这样的机缘才去了暌违十年的复兴公园和以为很熟悉却根本不算了解的思南路,淡水路,复兴中路、雁荡路一带徜徉多时,如今也算是回味无穷。 复兴公园,原名顾家宅公园(ParcdKoukaza),建立于年,以原地名命名,但常昵称为“法国公园”。日伪时期称“大兴公园”。 年抗战胜利后,随附近复兴中路一并改名为“复兴公园”,除特殊年代改为“红卫公园”之外,名称保留至今。这座上海知名的公园,曾为无数名人心驰神往。公园周围也有大量的民居,附近名人故居的数量在数十处以上,是什么让复兴公园有如此高的吸引力呢?还是因为名人造就了复兴公园的魅力?您也许会有答案。 法国公园曾被人比作上海的卢森堡公园(曾朴),但如今的复兴公园已经没有太多法国公园的恬静与优雅,多的是跳广场舞、唱戏和在地上写书法的中老年人,和别的公园没有太多的不同。曾经吸引文人墨客前来的文化圣地,今日竟再也吸引不到什么真正的文化活动,只留我们去凭吊过往中那淡淡留痕。 曾经南边临近华界的工厂与民居混杂的贾西义路(今泰康路)跳出了一个田子坊,东边望志路两边的老石库门房诞生出了新天地,却衬托出昨日高贵的法国公园今天的落寞。 为了避免话题过分延长,我们暂且将复兴公园周围的定义划一个范围——北至淮海中路,西至思南路,东至淡水路,南至复兴中路。而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路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来把常会提到的路名做一下对比: 马司南路AvnuMassnt 纪念法国作曲家马斯奈 今名思南路 · 辣斐德路RuLafaytt 纪念法国民权思想家拉法叶特, 今名复兴中路,复兴公园东门 · 环龙路RuVallon 纪念年为了不伤及观众,选择与飞机一起在上海跑马厅坠亡的法国飞行员 Rn·Vallon 今名南昌路,复兴公园北门 华龙路RuVoyron 今名雁荡路,复兴公园北门 · 吕班路AvnuDubail 纪念法国驻上海领事Dubail 今名重庆南路,复兴公园东门 其他路名在提到时再作补充 大修馆《上海历史地图导览》 这些名人中既有陈其美、孙中山、周恩来、何香凝、柳亚子这样改写中国历史的人物,同样也有丁玲、胡也频,巴金,徐志摩,郁达夫这样的文人作家,也有黄宾虹、刘海粟、陈澄波这样的画家。他们有的只是暂居一时,有的在此留下伟业,有的狼狈出走,回过头来,他们的故事是特别好玩的,虽拼不出一部中国近代史,却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 -年,捷足先登的大人物们 思南公馆东苑(作者自摄,谷歌随机修图效果) 早年的法国公园不对华人开放,因此文人墨客也没有机会与之亲近,但机缘巧合,不少大人物曾在这附近居住过。 最早在法国公园边入住的可能是民初传奇人物陈其美,他的旧宅位于环龙路铭德里(老渔阳里)5号,时间大约是年,他是辛亥革命在上海地区的关键人物,也是蒋介石政治上的蒙师,后来此处旧宅被用作中华革命党总部,孙中山在此东山再起。 孙中山纪念馆中陈列的陈其美相片及孙中山发给他的起事电报 年,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与法国当局签订协议,以不窝藏革命党人为条件允许法租界拓展。最终,法租界一路扩展到徐家汇,法国公园一带也被囊括其中。最早在法国公园边置业的名人据说也正是袁世凯,在马司南路和辣斐德路交界的一处别墅一直被人称作袁世凯公馆,但多半可能是个误会。 而孙中山先生在稍北的马司南路和环龙路东南口寓居,与曾经的临时大总统名号相比,略显寒酸。而那座环龙路孙宅,后来因为管理疏失,已经夷为平地,如今是科学会堂思南楼停车场。 年,在多位爱国华侨的资助下,孙中山在莫利爱路(RuMorrit,纪念法国作家莫里哀,今名香山路)和马司南路的东南口置办下一幢小楼。此宅是孙中山最后一个家,联俄联共的政策就诞生于此。他年底赴北京,与冯记北京政府商谈期间,染疾不治。遗孀宋庆龄此后一直寡居此地,直至淞沪抗战爆发。年后一直为纪念中山先生所用。今天的香山路思南路以东段已经设置铁门,整体设计为中山故居景区对外售票开放。纪念馆在故居的西面,中山故居内要着鞋套,走规定路线,且不得摄影。 而路名香山也正取自孙中山的故乡。其哀荣之盛,自辛亥后无出其右。 孙中山故居及纪念馆(作者自摄,经谷歌相册拼贴修改) 年,被北大除名的陈独秀在环龙路铭德里(当时仍称渔阳里)2号住下。陈独秀在此继续办他的《新青年》。陈独秀在上海开创了党小组之后,很快又于年离开上海南下开始四处传播理想。但这两年在上海的经营却至为关键,因为就在同一年,中共“一大”在法国公园东北不远处的望志路(RuWantz,今兴业路)召开了。 说起这条铭德里(今南昌路弄),7号曾住过杨杏佛,8号住过叶楚伧,加上5号的陈其美,住过四位近代史名人,还真是出将入相的地方。 位于今兴业路上的一大会址,距离法国公园也很近(作者自摄,修改) 年郭沫若也在马司南路与环龙路相交的地方住过两年多,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的故居也在附近,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上海指挥部也在环龙路上,此时也正是国共合作的蜜月期。 法国公园的雅称,也正是因为其法式园林的特色 -年 纷至沓来的文化名流 和无法免俗的八卦 淮海中路和重庆南路路口,由著名的赉安洋行设计的培文公寓始建于年, 是法国公园周围地产开发的先声之一(作者自摄,修改) 年,公共租界及法租界都取消了公园禁止华人入内的规定,法国公园终于打开了大门,虽然华人仍然需要支付相对更高昂的入园费,法国公园不再只属于法国侨民,也能为中国人享有,这是华人通过租界内的“议会斗争”赢得的重大成果,也是革命军威震华夏的声势之余波,在当时的中国极为振奋人心。 我于这样的晚上,不是往黄浦江边去徘徊,便是一个人跑上法国公园的草地上去呆坐,在那时候,我一个人看看天上悠久的星河,听听远远从那公园的跳舞室里飞过来的舞曲的琴音,老有放声痛哭的时候,幸亏在黄昏的时节,公园的四周没有人来往,所以我得尽情的哭泣;有时候哭得倦了,我也曾在那公园的草地上露宿过的。 --郁达夫《茑萝行》 在年代尾声,又迎来了一阵文化界名流入住法国公园附近地区的浪潮。年,郁达夫在离法国公园不远处的霞飞路尚贤坊邂逅了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女子王映霞,他们的爱恨情仇中也有着法国公园的底色。在那个年代法国公园也是极好的约会之地,也举办过许多文艺集会。 年,名人辈出的环龙路上迎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留美博士,在剑桥游过学,私生活很精彩,正带着他那位新婚燕尔的千金陆小姐入住环龙路上的花园别墅,他正是诗人徐志摩,此时他担任的是光华大学的教授,光华大学是从圣约翰大学中独立出来的进步大学,还真的需要一位很自由派的教授。 徐志摩与陆小曼(网络图片) 同年(一说年),在当时法国公园南部的辣斐德路西段,建起了一片新的住宅区,名叫辣斐坊(后随路名改称复兴坊),其中有一处为廖仲恺夫人何香凝的故居(8号),进步人士史良后来也入住与之为邻(1号)。 辣斐坊今景(作者自摄,修改) 年,丁玲告别了挚爱的冯雪峰,与挚爱她的胡也频从杭州来到了距离法国公园一箭之遥的萨坡赛路(今淡水路)入住。他们与早先住在马浪路(今马当路)的沈从文,一起创办进步刊物《人间》和《红黑》,后来干脆一起租住萨坡赛路的另一幢房子。丁玲与胡也频住二楼,沈从文和母亲、妹妹住三楼。后因经济窘迫,丁玲和胡也频于次年离开了这里。 丁玲、胡也频与幼子蒋祖林的唯一合影(年,网络图片) 年,徐志摩和陆小曼周围似乎出现了一些桃色新闻,搬去往更西边的四明村。也就在这一年,57岁的画家黄宾虹在西门路(自忠路)吕班路口的西成里租了一间厢房入住,房东是张善孖,张大千的哥哥。 陈澄波自画像 来自日据台湾的著名画家陈澄波也在西门路一带活动,他不仅常常在法国公园写生,也在顺昌路等几处艺术学校授课,直至年离开。上海的这四年是陈澄波绘画生涯的重要时期,也是他未来回归乡土,艺术踏上巅峰之前的铺垫。后,陈死于“二二八事件”,他的名字成为禁忌,直至“解严”之后才为人重新谈起。 陈澄波的画作“法国公园”,年 -年,左翼的美国记者AgnsSmdly,在复兴公园南门斜对过,吕班路辣斐德路上的吕班公寓(今重庆公寓)小住过一段时间。这是一位今天看来依然非常传奇的人物。年的她还只是《法兰克福时报》的特派记者,而十年之后,她将名噪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敢爱敢恨的有名的史沫特莱。 位于复兴公园斜对面的重庆公寓(作者自摄、拼贴、修改) 年,邹韬奋入住了吕班公寓南边的万宜坊,今天在这里有“韬奋纪念馆”来纪念他在这里的生活。而在他的众多邻居中,有一个小姑娘日后要勇敢地卧底去刺杀汉奸,她叫郑苹如,《色·戒》中“王佳芝”的原型,。 年,胡也频被捕,并于2月17日在龙华被枪决,是“左联五烈士”之一。丁玲带着乳名“胡小频”的儿子,投奔了翻译家冯达,丁玲精彩跌宕的人生仍在继续。而她的这个时代却悄悄落幕了。 萨坡赛路今景(今淡水路,作者自摄,拼图,修改) -年末日前的孤岛 30年代的吕班路,圣伯多禄堂和震旦大学(唐振常作品,-) “一·二八”事变让上海一度战事吃紧,即便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战争的阴云也丝毫没有散去,但黄金十年还在延续,名流的到来依然如故,对于他们而言,法租界是至少是安全可靠的孤岛所在。 年,五年前为了给蒋介石宋美龄联姻让路的陈洁如回到上海,入住吕班路上的巴黎新村,和法国公园一街之隔,风景、位置都不差。沿街的小区为公寓房,称为巴黎公寓,而里面是联排别墅,称为巴黎新村。据说当时蒋介石也曾多次造访此处。后陈一直隐居于此,至年才离开去了香港。陈洁如和蒋介石当年的证婚人张静江也是一位民国名士,他的家也在法国公园附近的马司南路上。 两年后,翻译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从法国公园北面的环龙路旧居也搬到了巴黎新村居住,一直到年去昆明之前都住在这里。 复兴公园对面的巴黎公寓今景(作者自摄,拼图,修改) 同在年,梅兰芳入住了马司南路上一座较深的宅院,据说他的要求不过是安静而不讲究的房子。这片小区就是义品村,位于辣斐德路以南,马司南路以东一带,是当时法国公园周围面积较大,开发比较晚,条件较好的居住区;由法国和比利时合资的义品洋行(CrditFoncirdExtrêm–Orint,存在于-年)投资建造,因此得名,该公司在法国和比利时位于远东的租借地内都小有名气。这义品村的房子正合梅老板的心意,而他这一住就住到了建国后。 义品村内也住过不少其他各界名人,近些年有部分改为思南公馆,成了上海一个传统与时尚融合的商业新地标。如今,思南公馆因为某张姓女性的家务事而大大地出了风头。 由义品村改建而成的思南公馆(作者自摄,拼图,修改) 关于皋兰路1号,复兴公园西门所谓“张学良故居”的故事,多半是戏说,很有可能不是真的。 “年,失去东北的少帅张学良在法国公园西门高乃依路上小住数月,据说是安置自己的新欢赵四小姐。次年他就离开上海,去往西安了,在西安事变后他就失去了人生自由,永远告别了这幢小白楼。 此楼目前是荷兰驻上海领事的官邸。 不知道这座小白楼的渊源,故而只有这一面北墙 年,画家刘海粟也在辣斐德路和吕班路交界东段的一所房子里旅居一段时间。 在这波名流入住的浪潮中,来得比较晚的是柳亚子,他也入住了义品村沿辣斐德路的一幢房子中,而这幢房子原来的主人正是冯玉祥。如今,这里改成了思南书局,恐怕这对于一辈子从文多于从政的柳亚子来说,也算是不错的归宿。 同年,演员赵丹也搬到了新婚妻子叶露茜的家,法国公园附近,环龙路和马司南路西侧的锡荣别墅某号。锡荣别墅其实是联排别墅建筑,与我们想象中的豪宅还是有些差距。 至年,淞沪抗战爆发,政要们都带着家人西迁,而其他名流们则随着时代的波动,有的跟着迁走,有的留下隐居。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租界孤岛瞬间崩塌,游人趋之若鹜的法国公园一下子成了日军的训练场,再也不是谁的乐园了。 法国公园建立之前(年)的简图,当时华龙路(RuVovron,今雁荡路)与吕班路相通,后环龙路以南段被包入园中,南北两端就成了今天复兴公园的南门和北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公馆内的领导人题词 待抗战结束,“法国公园”与隔壁的马路更名为复兴公园和复兴路,除了未曾搬走的名流,甚少有新入住的,可能只有国画大师林风眠等不多的几个。 以笔者之见,因为时过境迁,这一带房子略显老旧,而人口渐多,市井气息也渐浓,慢慢变得不适合名流在此定居,更多人跑去沪西置业去了,而这二三十年的名流气质说过去就这么过去了。 年,在义品村内,临近马司南路上的一幢别墅内突然住进了一些浓眉大眼的人,不出意外,他们来自陕北根据地,来此为了方便与南京当局进行联络。这里长期主持工作的人是周恩来和董必武,为了掩人耳目而称为“周公馆”。但随着内战很快重开,一年后这里也就闭门谢客了。 不过等到年,他们又重新成了这里的主人。掐指一算,这里很有可能是上海唯一一座免费参观的小洋楼——免费领票参观;在小楼里周游一圈之后,还可以去院子里透透气,瞻仰一下周总理的塑像,然后去车库看看他在上海出行的座驾。 周公馆也是一座精致美观的小洋楼(作者自摄,拼贴,修改) 如今,复兴公园已经成为了人民的公园,笔者非常喜欢的上海纪实频道的纪录片《72小时》(借鉴NHK《纪实72小时》纪录片)中就有一集(第6集)讲复兴公园,整套纪录片都还挺不错的,在此安利给读者们。今天的所谓名人雅士们早已逃遁进深山之中,很少有当代的名人还能为我们得知他们的住处何在。于是我们只能回味昨日的那些痕迹了。 截图 片段一 片段二 -完- 今昔复兴公园 附: 复兴公园附近居住过的名人不完全名录 颜色较浅的是文中没有提及的 政界 孙中山 宋庆龄 何香凝 张学良 周恩来 吴稚晖 叶楚伧 陈独秀 柳亚子 陈其美 杨森 卢汉 薛笃弼 李烈钧 董必武 何香凝 张静江 陈群 文人 丁玲 胡也频 沈从文 徐志摩 傅雷 郁达夫 巴金 丰子恺? 阿英 蒋光慈 画家 刘海粟 黄宾虹 林风眠 陈澄波 张充仁 演员 梅兰芳 赵丹 蓝苹 白杨应云卫社会活动 史良 邹韬奋 史沫特莱 杨杏佛 胡敦复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上海指挥部 社会主义青年团旧址其他 陈洁如 黄金荣 郑苹如 郭沫若 现代图片及题图(“复兴公园西门”)均为作者自摄 历史图片未经注明“网络图片”均来自:VirtualShanghaiProjct 陈澄波画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