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国最爱吃面的省份之一!虽然在国内似乎名不见经传,但是不得不承认,福建的面条的确是种类繁多、各有特色,而且很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丰富文化积淀和鲜为人知的故事。 福州 福州线面 许多福州人心中,都有一碗从小吃到大的线面,代表着自个心中最高的美食标准。大年初一,人们都要吃一碗线面,祝福健康长寿。祝寿送线面称“寿面”,妇女分娩坐月子以其为主食,佐以蛋酒、鸡汤而称“诞面”,结婚订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远离家门返归或远客入门煮线面加两个蛋款待,谓“太平面”。 线面据称始于南宋,距今已有多年的悠久历史,闽侯关源里是福州地区著名的线面产地。线面制作全部是手工完成的,和面、揉条、松条、串面、牵面、拉面……制作时间要在10小时以,其中最复杂的就要数串面、牵面、拉面,和好的面缠绕在两条平行的竹竿上,面的粗细程度以及两根竹竿之间的距离,都需要掌握得非常到位,没有经验的人是很难做好的。 串好的面被悬挂在木架上,用手抓住另一根竹竿使劲地拉,线面会变得越来越细。同时,天气、湿度、盐巴比例,是影响线面制作的重要因素,“天热,要多加盐,天冷则少加,分量拿捏需要长期实践才好把握得当。” “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这是宋代名诗人黄庭坚的名句,诗中所赞的,就是福州线面。只要天一放晴,走在关源里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你就会看到那一架架线面在阳光下,像银丝,又像细纱,像瀑布,又像帷幔,闪烁着晶莹动人的光芒。挽好的福州线面拉开最长长度可达2米,细仅0.6至0.7毫米直径,挽面时在面头上扎上红线,由于线面是面类中最长的面,又叫“长面”和“寿面”。好的线面,丝细如发,煮时不糊,柔韧滑润,嚼不粘齿。 尚干拌面 尚干拌面扁肉是福州的传统美食,尚干依心、尚干依强、尚干依冰……榕城街面上的尚干拌面扁肉店仿佛雨后春笋般一家接一家的冒出来,据统计居然多达多家。不过,在这道美食的发源地闽侯尚干,问当地老人,众人都道“依心”店最为正宗。旧时依心师傅的爷爷便是肩挑担哐啷哐啷地沿街叫卖扁肉拌面,如今,尚干依心扁肉拌面老店依旧在福州闽侯县尚干镇的旧街上。 作为福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尚干拌面在制作工艺上延用了传统的手工制作,面条以优质面粉加蛋清作为主要原料,手工搅拌并以特殊工艺发酵而成,以极富弹性,口感劲道而著称。以花生酱、猪油、酱油、葱花作调料,香味浓,色泽鲜,口味咸甜,油而不腻,唇齿生香。 长乐杠面 长乐杠面是富有当地特色的美食,最早以前,长乐人过端午节,除吃粽子外,也吃杠面。人们之所以吃粽子,据称是因为粽子像“龙角”,那粗粗的杠面,更似“龙须”,而节日期间长乐人把它列为特定食品,寓意吃下了这两种食品,犹如“龙在心中”,何惧邪气?现在的杠面已经深深地融入到长乐人的生活中,它不仅是一种美食,也倾注着长乐人的一份浓厚的乡情。 杠面,面如其名,制作关键在于揉和杠。制作关键在于揉跟杠。首先要把面粉和水按比例调配和成面团,面团反复揉到不沾手为止,然后再将揉好的面团放置发酵一个晚上,这里还有一个小窍门,若是在这个时候赶着做成面条,可以将面团放置冰箱冷藏半个小时,也不会影响口感。然后就是杠了,将面团放置杠面器反复压成大的面皮,等到面皮表面看起来光滑润泽之后,就能将其切成面条了。杠面是一种很粗的湿软面,刚做出来的杠面软且有弹性,以前的杠面是纯手工制作的,很粗,现在改用机器制作,虽比原先细了些,但跟其他面比起来还是很粗的,这也是杠面的一大特色。 一碗好吃的杠面,除了地道的面,汤也很关键,长乐杠面的汤料必须选取上好的排骨、大肠、螃蟹和老鸭等食材加以熬制,煮面的过程中,还要加入虾米、鱼干、花蛤、蛏、芹菜、蒜、香菇等海鲜、菌类及蔬菜等,这样煮出来的杠面才会更加鲜美。更多精彩内容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