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2-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图/李潇)

长乐古称吴航,是闽人最早造船的地方,也是福建人走向大海的起点。由于地处闽江入海口,出产各种食材,继而造就了种种美味。郑和舟师七下西洋,每次都选择在长乐太平港驻泊休整,短则约两个月,长则近一年。郑和钟情于此,除了要“等风来”,长乐不错的伙食,应该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吧。毕竟,吃得好,才是真的好。

一个地方的物产是否丰富,从当地民俗活动的宴席中就能管窥一豹。在长乐,参加清醮庙会或者做半旦,是相当接地气的的美食体验。

长乐的龙门村,每年都举行清醮庙会活动,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被列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醮游神期间,家家户户需要摆宴席,设香案,供奉五灵公。龙门村每年的清醮,都十分隆重,而对孩子们来说,最吸引力的,应该还是宴席上琳琅满目的美食。村民们摆出的不仅仅有猪羊鸡鸭等牲畜,也有螃蟹鱼蛤之类的海鲜,当然少不了福州人爱吃的荔枝肉、太平燕、鱼丸、鱼面等等乡土特产。

庙会和半旦毕竟是大场面,不是经常出现,没关系,去吃一碗长乐的杠面,也可以充分体会到长乐这地方物产的丰富。

#杠面#

杠面是一种粗的面条,与闽江上游的顺昌切面,尤溪大条面,古田面条很像,长乐的杠面以鹤上镇为佳,最关键的步骤在揉和杠。杠面的特色不在面,而是在汤头。好的杠面汤头,必须得用上虾米、鱼干、梭子蟹、排骨、猪小肠、芹菜、蒜、香菇、花蛤、蛏、老鸭汤等等一大堆的食材来熬制,这样的山海合作,煮出来的杠面才是真正的好吃。

长乐人煮杠面,往往是一大盆上桌,非常豪气。在过去,杠面只有在端午节时才能吃到的。当地风俗,过端午节,除吃粽子外,也吃杠面。人们之所以吃粽子,据称是因为粽子像“龙角”,那粗粗的杠面,更似“龙须”,而节日期间长乐人把它列为特定食品,寓意吃下了这两种食品,犹如“龙在心中”,何惧邪气?

#七月半米时#

“米时”,这是一个只有在福建饮食才能找到的字,在字典里专指糯米丸子或糍粑之类的糕团,也就是糍。闽地多米,在长乐,米制品的小吃自然是花样百出,不过由于制作的步骤繁复,在过去,一般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时间打打牙祭。

农历七月,是黑豆收获的季节,长乐人用黑豆加糖当馅,外面皮用米浆,再滚上糯米蒸熟,做成“七月半米时”,一庆丰收,二祭祖宗;家里有人做月子,一定会煮个“姜母米时”;到了冬至,长乐人又是全家上阵,一起搓米时,这个习俗在整个福州文化圈都是如此。

#真燕#

海上生明月,海上也多海鲜。靠海吃海的长乐人,餐桌上一定少不了海鲜的,而长乐的海鲜,胜在丰富,讲究原汁原味,有一份古早的味道在。梅花是长乐的古镇,靠海吃海,当地的海鲜不逊色于漳港,由于是个历史古镇,梅花的一些海鲜做法,古朴而实在,广受人们追捧。真燕,是用鱼丸浆、肉浆、葱、马蹄、芹菜绞在一起,弄成小丸在燕丝里滚动而成。

梅花炊鳀是梅花海鲜的代表,这是一种简单好吃的海鲜,物美价廉。鳀鱼体小无鳞。一般人家施以少许盐巴,再将其炊熟晾干,称“炊鳀”,炊鳀手法简单,但最大限度地保留鳀鱼的鲜味。与潮汕地区的鱼饭,有异曲同工之妙。

#鱼丸#

长乐的鱼丸,在福州也有代表性,长乐靠海,原材料就很讲究,在制作鱼丸时会搭配不同的鱼肉,因为鱼肉软硬特性不一样。例如,石斑鱼硬、马鲛鱼软、鳗鱼适中。打鱼丸,按照鱼肉软硬性以相应的比例搭配为最好。

当然,也有一些海鲜是属于海边人独享的美味。比如虾米炖魟鱼肝,这是一道典型的长乐菜肴,当地人认为魟鱼肝明目,对小孩子眼睛好,至于味道,爱吃的人觉得香极了,可下饭了,怕的人则认为鱼腥味太重,避之不及。

如果说“闽菜之王”要属佛跳墙,那么“闽菜之后”就非“鸡汤汆海蚌”莫属了,长乐的漳港蚌,算得上是海蚌中的精华。

长乐漳港的海蚌在淡咸水交汇处的海水细沙中生长,肉质脆嫩,色白透明,蚌壳略呈三角形,壳很薄,与意大利之蚌齐名,驰誉中外。漳港蚌曾被郁达夫誉为“神品”,也被好事的文人称为“西施舌”。

鸡汤汆海蚌是一道上过国宴的闽菜,鸡汤讲究汤清如水,需要去肉留汤,还要滤去杂质和浮油,海蚌只需沸水中清捞3-5秒,连蚌壳摆放在碗里。再冲上沸腾的鸡汤,一碗“清淡鲜脆”极有闽菜特征的“鸡汤汆海蚌”就出炉了。

#流蜞蟛蜞#

江海之间,美味多多,一种叫流蜞的高蛋白食品,由于产量少价格高,被渔民称为“江中的冬虫夏草”。流蜞学名形叫疵吻沙蚕,状如小蜈蚣,只在夏末秋初大潮的暗夜中才有,每到流蜞季节来临时,长乐当地的村民就会在稻田和沙洲中下网等待,潮退之时,就是丰收之日。每年8月,捕流蜞季节,家家都飘着油煎流蜞的香味,又香又脆,不仅下饭,还下酒。

流蜞的季节过后,就是蟛蜞的季节。蟛蜞,一种最大只会长到大拇指大小的淡水小型螃蟹,闽江下游至入海口,两岸多湿地滩涂,蟛蜞就栖息在江滩的泥洞中。在长乐,蟛蜞一般被制作成蟛蜞酥或者蟛蜞酱。养干净的蟛蜞用盐腌制,浇一遍白酒醉泡,起到灭菌去腥的作用,再添加红酒糟、白糖、青红酒等辅料,腌制五到七天,入味了即可整只食用,嚼之嘎嘎脆响,所以叫蟛蜞酥。蟛蜞酥用石磨碾磨之后,就成了蟛蜞酱,是用来提鲜的好味,也是长乐人情有独钟的爱好。

背江靠海,长乐的海鲜当然不仅于此,今天许多福州城区的人都爱到长乐的漳港吃吃海鲜,而且店越破,生意越好。至于味道,人流量可以说明一切。

福建人爱吃地瓜,也就是番薯,追溯起来,这种在闽人餐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食物,也与长乐有着极大的关联。

今天,在福州乌山有一座先薯亭,纪念的是将番薯引进到中国明代长乐人陈振龙。当年,这位弃儒从商的秀才,偷偷从菲律宾带回了番薯藤,并在长乐引种成功,从而改善了我国的饮食结构,灾荒之年,“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直到今天,番薯和番薯粉依然是福建人餐桌上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吃多了番薯的福建人,提到自己蹩脚的国语时,也爱用番薯腔来自谦一番。

在长乐,番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前,村民把番薯切成薄片晒干,称为“番薯钱”;用“番薯擦”擦成条状晒干,称为“番薯米”或“番薯丝”。长乐人还喜欢将番薯加入到米饭中,称之为金丝饭,虽然是穷人的伙食,但也吃出了长乐人的乐观。当地还有个典故:“吃金丝饭,配萼萼鱼”,就是吃地瓜饭,配海蜇皮。

长乐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外来的食品在这里汇聚。时间长了,直把异乡当故乡,外来饮食也成了当地的特色小吃,琴江村的满族饮食就是如此。当年这里是清代八旗水师驻扎地,几百年的融合,琴江饮食成为长乐的一大特色。“虾酥”是琴江特有的小吃,是长乐人早餐吃“锅边”时很喜欢的一种油炸的配食之一。

南瓜饽饽也是琴江闻名遐迩的小吃。它所需的食材配料极多,有南瓜丝、海蛎、虾皮、紫菜、肉丁、地瓜粉、米浆等。这些食材配料搅拌均匀后下锅油煎,酥嫩可口。

长乐地处闽江下游,江水带来富饶的食材的同时,也将上游不少美食带到这片土地。梅花镇的真燕,与浦城的燕丸有着惊人的相似;古槐肉烧,其实就是光饼或者葱肉饼;古槐的蛋燕,在永泰或者闽清都可以找到。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寻味长乐,寻的就是长乐人巧妙利用自然获取质朴美味的智慧。寻味,寻的不仅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有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图/李潇)

文/陈文波

图/王鲁闽吴军阮任艺猫叔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白殿疯初发是什么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zf/13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