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已拉开序幕,人们约定俗成的祭灶、扫尘、穿新衣、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大人们还会向晚辈发压岁钱。 期待吗? 距离春节仅剩几天, 年来啦! 一起来看看延平的春节习俗 还有它的由来 春节在民间,春节是古老而隆重的节日,我国人民十分重视,因此它的节日习俗既多又热闹。 在岁末,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孝敬,要对以一年的工作事业有个结算,要对亲朋好友给以节日的祝福,一年中的人际、人神、人鬼关系都要给以总结,对来年也要有个展望,制定个目标或计划。“一年之际在于春”,在除旧迎新之际,男女老少都欢欢喜喜贺岁,家家户户都将室内院中打扫得干干净净,置办丰富的年货,准备丰盛的食品,贴上红色的春联,买来喜庆的年画,穿上漂亮的新衣,互相拜年,探亲访友。办庙会,舞狮子,耍龙灯,划旱船,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声声,一片喜气洋洋。可以说,这个节日是世界上参与人最多、最大的节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们的社会经济条件有了巨大的变化,不变的是源远流长的贺岁活动,独具中国特色的贺岁文化在历史传承中逐渐沉淀下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我国人民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贺岁方式,并有丰富的贺岁文化。 打春在封建时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多认为自然界各种现象都是天上的神灵所主宰。在立春这一天都要举行迎春牛活动,即所谓迎接春天之神,以祈保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迎春牛活动过去在闽北各地都有。 最初的春牛是泥制的,牛身高四尺(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宽三尺六寸五(表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长八尺(寓意八大节日)、尾长一尺两寸(表示一年十二个月)、牛鞭用柳枝制成,长两尺四寸(表示二十四个节气)。到清末,改用纸扎春牛,即以竹作骨,外糊上纸。春牛赶在立春前塑造好,立春那天就进行迎春。 立春当天官民把土牛迎入府堂后,郡守与近郊各乡代表轮流上香礼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礼毕,一位年轻力壮的农民,手持彩鞭在土牛的身上狠狠抽打,直到打碎为止。其时在场的人纷纷取其碎土,带到乡间撒入田里。这样,迎春鞭春的仪式方告结束。 贴春联每逢春节,各家各户都有贴对联的风俗。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无不体现天下百姓对来年的良好祝福和美好愿望。春联分为框对、横披,框对贴于左右两边门框上,横披贴于门眉的横木上。还有“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米缸上。乡民除贴春联外还贴“福”字,指福气、福运。有的人将“福”字倒贴,表示福气已到、福运已到。 春节是喜庆的时候,因此,春联也要喜庆。纸要大红的,墨要黑亮的,字体要富态、丰美,联语也要吉庆、喜气,无非是些“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九州瑞气迎春到,四海祥云降福来”之类。 吃年饭吃年饭并不只是吃,开吃前先要敬祖宗,烧纸钱,点蜡烛,供上祭品,向祖宗行礼,磕头。一套程序走下来,方能入座。人座后也不能立刻开吃,先得长者发话,举杯,动筷,大家才一齐动手,年饭正式开始! 吃年饭有许多规矩,年饭开始前,桌上的酒杯、碗筷必须摆放整齐,忌讳任何食具掉到地上,否则来年将有灾祸发生,当然如果主妇或小孩不小心摔破了碗盏,更是大不吉利了。 年饭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旧时普通农家平时很少吃肉,养一头猪或者一只羊,就是为了过年杀来吃。杀一头猪,足以让年饭的桌子上油冒喷香了,满桌佳肴应有尽有,但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鱼,象征着“年年有鱼(余)”啊。 年饭并不是吃饱就了事,一边吃一边喝,有的家庭一直要吃到下半夜,从旧年吃到新年,吃得越久越喜庆,吃得越久越富足,说明吃不完喝不完。年饭还不能一顿吃光,必须剩下很多,到来年继续吃。所以民间过年,往往年饭提前很多天就开始准备,堆得越多越好,一直要吃到新年的正月初几。 守岁守岁和除夕是连在一起的。人们习惯称年三十晚上为“除夕”,意为旧岁至此为除,新岁即将来临。这天晚上,人们都会自然地按照习俗辞去旧岁,迎来新的一年。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围炉而坐,吃瓜果点心,聊往事,讲年成、赡新年;有的人家坐到深夜,有的则通宵不眠,这就叫“守岁”。子时,一人出去放鞭炮,引万家鞭炮轰鸣。 旧时守岁一般都是通宵达旦,据传说,如果除夕能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来年人的精力充沛。许多家庭还习惯于在守旧岁时给晚辈们压岁钱,这既是长辈的关爱,又是幼辈的期盼。每一个接到压岁钱的孩子,都会兴高采烈欢呼雀跃,这无意中又增加了守岁的兴奋度。 守岁的重要特征是点灯度夜,一直到黎明。因此守岁不能没有火,屋内有炉火,屋外有篝火。如在延平区峡阳土库有烧火寨习俗,他们把当年各家各户打扫房屋扔弃的竹扫把、竹篾用具收集起来,集中到年三十晚上来烧;光泽一带乡村也有烧松光火的风俗,人们用一个盆子放在屋檐下面烧着松光,一家人围着盆子烤火守岁,直到公鸡报晓;顺昌县元坑有着一种篝火守岁、贺新春的百年习俗,从除夕至正月十五,村民们都会点上一堆篝火,男女老少聚在一起互祝新春、祈盼来年。无论是炉火或是篝火,火越旺越好,把一年中的晦气、邪气烧掉,把未来的福气烧得旺旺的,以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所以称之为“旺火”。 近三十年来,看电视成了大家守岁的主要活动,一般大家看完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就去睡了,改了古人守岁时的习俗,守岁一般都是象征性的。 压岁钱年夜饭后,小辈要向长辈行礼,长辈向小辈派发红包,俗称“压岁钱”。 派“红包”是春节的一种习俗。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崇,因为“岁”与“崇”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封大门与开大门除夕守岁到开大门前一刻,先点小烛、香线封大门。然后又按“通书”规定的时刻,在供桌(有的家庭用红缎金线绣“福禄寿喜”桌裙)摆好糕点、红桔、盐茶、红酒、粿猪、粿银宝等物品,再点着大烛烧香,打开大门,鸣放鞭炮,并用红纸正楷书写“开门大吉、封门利益”,再裁成两半,分贴大门正中,要能合缝。迎接“财、运、喜”三神降临舍宅,庇佑本宅。解放后逐渐简化,守岁时间缩短,供品六十年代后粿猪、粿银宝逐渐少了,糕果酒茶一直都有,鞭炮必放,香烛必点。 拜年初一要选吉时开大门,大放鞭炮,祈求一年诸事如意。早餐饮食简便,有的吃上年除夕夜煮的“岁饭”剩食,意为新年庆“有余”。有的早餐以素食为主,所吃菜蔬都取谐音说吉利话,如建瓯吃菠菱,意为会买田,吃大蒜,意为会划算,吃芹菜意为银钱滚滚来等。有的乡村初一早餐吃斋,备有豆腐、萁菜、红头菜等素菜。豆腐意指会富;萁菜性滑,意指发达;红头菜意指火红,家庭兴旺。光泽早饭前,首先每人必须吃一块年糕,象征“岁岁高升”。 早饭后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出门访亲拜友,谓之“拜年”。拜年多在近亲之间进行,由小辈带着子女和礼品到长辈家中拜年,一般不到别人家宅。旧时晚辈向长辈拜年要磕头,长辈进行诸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忠厚诚实等等的传统家训,并赏给甘蔗、红桔、荸荠、糖果或红包压岁钱。同辈拜年则作揖恭贺。有的上寺庙“拜佛年”;也有的人家带子女上坟,给祖宗“拜冢年”;有的则在家休息“享清福”。 亲朋串门拜年,互道“新年顺遂”、“恭喜发财”。主人以糖糕、果桔招待客人,敬烟、上茶,茶水中放冰糖、红枣,以表生活甜甜蜜蜜。浦城一带多用桂花茶待客。 拜年也有大概的定日,一般初一为子女向父母拜年日,初二为女婿向岳父母拜年日,初三、初四可继续拜年,这都是关系较疏的。至亲、小辈若误过初二上门拜年被视作“失礼”。向其他亲友拜年没有严格定日,拜年活动可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节选自黄睦平《春节习俗漫谈》 作者简介 黄睦平,笔名老木,新闻记者,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延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以来致力于闽北民间文化、旅游文化、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出版《闽北民俗》《俗话闽北》《点点罗》《梅朵朵》《闽北民俗由来》等专著。 大家都在看 百年好合?品味延平民俗表演、品尝美食、VR体验···来高铁北站领略别样年味!延平区纪委十二届三次全体会议召开!创城永远在路上!延平区对“五乱”问题开展大督查!百年好合·品味延平|半小时车程!延城被忽略的周末游好去处 编辑:郭晓妹 责编:魏雄妹 编审:陈世荣 美丽延平 爱延平,就留在延平爱延平,就请来延平四贤故里美丽延平欢迎您长按白癜风费用北京白癜风能治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