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的思考与建议□高邮市委办公室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年,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3.64亿元,较“十二五”期初增长9.5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1.7%。基本特点产业发展不断提速。目前,全市在税务部门登记的物流企业共家,其中一般纳税人73家,小规模纳税人家。现有4A级物流企业1家,3A级物流企业2家,涵盖普货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多种物流经营模式,物流运营线路覆盖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拥有“江苏快货”品牌物流专线18条。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有典型的第三方物流红太阳、鸿运物流;专业做农产品、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戚伍水产物流;代表应急运输、电商物流的诚信物流;专业为纺织服装、金属材料、散装建材服务的波司登康新物流、澳洋顺昌物流和港口码头物流,现有大型物流企业都具有自身特有的服务领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现代仓储物流配送体系。
产业质态逐步提升。近年来,我市新建或扩建了红太阳、诚信、戚伍水产冷链、康新物流、天赐物流和澳洋顺昌金属材料等一批物流项目,物流项目扎堆落户。在总量扩张的同时,质态层次也不断提升。红太阳、诚信物流园被评为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诚信物流被评为江苏省首家“应急物流动员中心”,列入省物流企业储备库;戚伍水产冷链物流冷库容量苏中第一;澳洋顺昌IT/TFT金属材料物流运营模式被列入省现代服务业研究报告。存在的问题物流企业普遍“小、散、乱”。在全市家物流企业中,仅有1辆车的物流企业17家,拥有2-3辆车的物流企业18家,拥有4-7辆车的物流企业15家,此外还有近20家快递公司从事快递业务,多以面包车、电动车为主,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集约化发展程度低。
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较低。绝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以传统的配载运输业务为主,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个别企业虽然已经建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但多为自身服务,物流企业间的信息资源不能共享。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现代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不多,物流企业网站的功能仅停留在宣传企业形象等方面,应用在电子商务平台方面微乎其微。
物流外包不够充分。一些工业企业缺乏供应链物流、第三方物流发展意识,工业品在产销过程中自营物流比重大,既生产又交易的传统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物流社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物流配送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物流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物流技术设备、产业政策、投资融资、税收、服务与运输标准等多个方面,分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仅对物流企业数量的统计就有三个部门三种不同的标准和结果,出现了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的现象,部门之间的物流业管理和协调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几点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由发改委、服务业局、交通局、国税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局等部门为成员的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我市物流产业进行集中整治和管理,及时研究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规范行业秩序。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统计制度,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强化规划引领,推动集聚发展。一方面要坚持规划引导。编制全市物流业产业发展控制性详规,进一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对不在规划区内的物流项目一律不予审批,一律不予向上申报。一方面要强化载体支撑。港口物流要进一步明确定位,依托码头和岸线资源,大力建设口岸保税和商检通关为一体的万吨级现代港口物流园区。公铁物流要进一步规划集聚,积极编制专业的公铁物流园区规划。空港物流要进一步提速起步,加强空港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空港周边土地规划的修编落实,优化周边交通网络系统;引进快递企业在空港建立快件作业中心,鼓励电商企业在空港设立物流配送中心,促进快递业和电子商务发展;完善空港物流综合配套服务,加快信息网络建设。
推进融合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加快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加快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加强对标准化、信息化等新技术运用。加强引导,重点培养一批龙头骨干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加快对现有仓储和转运设施的标准化改造,推广实施托盘系列国家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托盘。积极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提升和带动全市物流产业整体水平。加快物流企业集聚融合。结合推进小型物流企业归场经营工作,对于有归场意向的企业及时鼓励和引导其搬入专业物流市场。
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市物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桥梁纽带功能和中介作用,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促进物流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加大联合监管力度,对物流企业的车辆入城、安全运营等问题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对5辆车以上的物流企业,督促成立专业车队,实行规范化管理;对物流、快递公司注册的汽车,列入车辆源头监管系统,进行重点监管;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严厉打击公路“三乱”,消除企业不合理负担。制定行业地方标准,明确货物等级、货物安全检查、仓库保管等硬件设施标准,进一步规范物流业管理。
加大政策扶持,提供要素保障。在原有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降低优惠门槛,提高奖励幅度,扶持现代物流业项目建设,支持物流企业转型升级。强化要素保障,对现代物流项目优先安排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差别化定价,对特大项目积极向上争取点供,同时引导物流企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大金融支持,促进银企对接,对列入重点的物流项目优先享受市应急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扶持。加强人才支撑,助推产业发展,强化高层次物流人才引进,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扬州通讯中共扬州市委机关刊物gxun1长按儿童白癜风怎么治好怎么样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zf/46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