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子麻叶格拉条,马糊枕头馍 粉鸡撒汤刀削面,咸馍锅帖 这些都是太和人地道的小吃 不过,关于这些小吃的传说 你知道吗? 板面相传太和板面源于三国时期。桃园兄弟”刘备、关羽、张飞驻守颍州(今安徽阜阳),张飞吃面总嫌太软、不筋斗、清淡无味;厨师多次琢磨,面经过上百次的试和面成功了;而后张飞对厨师又指明要用羊肉做汤为料,厨师灵机一动,添加近十多种能食用的药材和羊肉一起为张飞做面,张飞吃后顿感可口。之后安徽板面便在颖(阜阳)、宛(南阳)、襄(襄樊)广为流行。太和板面如同其他面食,也是经历种种面食演变而来,让其更适合当地百姓的口味,历经千锤百炼,才有今日太和板面这种美味面食的问世。 格拉条格拉条的传说,大家可能都听说过。据说当时苏轼在颍州做知府是与当地的文人白老先生是至交好友,两人均好吃。有一次,苏轼故意为难白先生要吃一种从来没吃过的食物,故白老先生发明了格拉条。苏轼看到之后问叫什么名字?白老先生一时语塞,只说你先“搁拉搁拉”,苏轼恍然大悟说:“格拉条也”。 撒汤撒汤,是太和人早餐首选,跟包子是最佳搭配。其实,撒汤的撒正确的写法是左边一个“月”,右边“天”下面一个“韭”字。据说,是乾隆年间,乾隆微服私访到安徽,路过一个客栈,又饥又渴,客栈老板的女儿给他炖了鸡汤,乾隆把一把麦仁放了进去,出锅之后香气扑鼻,十分美味。问是什么汤?客栈老板答道:“啥汤?”乾隆的侍卫故说是sa汤,意为天子在月光下久久的等待着汤出锅。久则用韭代替。我就说,撒汤里面没有韭菜呀! 凉皮据传凉皮起源于(公元前—前2l3年)秦始皇鼎盛时期。相传,秦始皇在位时,有一年关中大旱,户县秦镇一带稻子干枯,碾出的大米又小又干巴,没法向皇帝纳贡。大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有个叫李十二的,用这种米碾成米面,蒸出了面皮,大家吃后,个个称奇。于是,李十二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咸阳。秦始皇见贡米又少又差,传旨问罪,李十二急忙跪奏道:“此米虽差,却能制出佳肴,今奉上面皮,望万岁御品。”秦始皇吃了面皮,其味甚美,颇感稀奇。这才赦了众人之罪,并让李十二天天蒸上几张面皮供他食用。原来,凉皮不仅能在夏天带来一丝清凉,还救了人命呀! 馓子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那时候,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要禁火三天,于是人们便提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快餐,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寒具”。 烙馍烙馍,吃着特别香,太和人以前爱吃,现在每家每户吃的人好像少了。烙馍是在楚汉相争时期被发明出来的,但真正的流传是在北宋时期。当时北宋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 锅贴锅贴,小编的最爱!而且锅贴是宋太祖发明的,当时皇太后丧事刚完,宋太祖茶不思饭不想,一日在御花园闲逛闻到香味,发现御厨将剩饺子煎着吃,就让御厨铲几个尝尝,吃完之后觉得好吃的很,后问这叫什么名字,御厨一时答不上来,太祖看了看用铁锅煎的饺子就随口说,那就叫锅贴吧。后来这道锅贴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又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研究和改进,最终成为今天太和人的一大美食! 地锅鸡一直以为地锅鸡最开始肯定是在地锅里发明出来的,但其实是在渔船上发明的。地锅鸡起源于微山湖上的渔船,因船上条件所限,往往取一小泥炉,炉上坐一口铁锅,下面支几块干柴生火,然后按家常的做法煮上一锅菜,锅边还要贴满面饼,于是便产生了这种饭菜合一的烹调方法。小编一直觉得地锅鸡的精华不在鸡肉上,都在死面饼子上,你是不是也这样觉得? 豆腐脑豆腐脑,和油茶是绝配,相信几乎每个太和人在喝油茶的时候都得加点豆腐脑。其实呀,豆腐脑是淮南王炼丹炼出来的!淮南王当时醉心于长生不老之术,急于寻求灵丹妙药,他召集术士门客于八公山下,别出心裁地叫他们用黄豆和盐卤来炼丹,结果“炼”得雪白细腻的豆腐,就是豆腐脑啦!你说,常吃豆腐脑会不会长生不老?! 枕头馍太和的枕头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阜阳古时又称顺昌),正值新麦登场,一来为了坚壁清野,二来为了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日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 历史和传说已经无从考究 但是知道这些故事 下次再吃这些好吃的 是不是就会感觉更有味呢?! 小编偷个懒,就先整理那么多哟~ 欢迎小伙伴补充! 往 期 精 彩 1、我哩个乖乖,太和这家校长咋来?嫩厉害! 2、太和公安局惊现“吊瓶哥”,这到底是啥情况? 3、中国人口万以上大县排行,来看看我们大太和排第几? 4、太和公安发布悬赏通告,看到这16个人请马上报警! 5.在太和北京治疗白癜风价格多少白癜风早期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