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 园 曾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沪西的愚园路应该得名于一个叫作“愚园”的花园,这个花园在哪里?为什么现在找不到了?有没有遗址或遗迹? 确实,愚园路得名于“愚园”,关于这座花园,我还是从头讲起吧。 最初是一座马棚 曾经的愚园,位于愚园路近常德路一带,这里最初是一座马棚。这座马棚的由来,与愚园路附近的静安寺有关。 静安寺是上海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刹、名胜古迹,距离当时的上海县城约十几华里。上海位于江南水乡,河流遍布、阡陌纵横,当年没有从县城通往静安寺的道路,城里人到静安寺进香礼佛或踏青郊游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摇船沿城河、打铁浜[相当于现在的自忠路、顺昌路、太仓路和重庆南路(北段)和重庆中路],进入长浜(相当于现在的延安中路),抵达静安寺; 另一种就是穿越田间小路到达静安寺。进香礼佛者以女性为主,步履蹒跚,让“小脚老太婆”当天往返是十分困难的。 清朝时期的静安寺 进入近代以后,年,上海英商跑马总会修筑了一条从跑马场通往静安寺的马路,也就是在这一年遇上了太平军东进,上海周边地区处于战争状态,马道还没有使用就损坏严重,跑马总会不愿意追加资金修缮马路,于是由租界工部局接管,变成了“市政道路”。 这条通往静安寺的马路就被叫作叫做“静安寺路”,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西路。 静安寺门口的涌泉(上海市档案馆藏) 静安寺路开通后,方便了上海人的出行,上海城里人可以步行到泥城桥,再沿静安寺路抵达静安寺。不过,从泥城桥到静安寺大约7华里,成年男子须步行一个半小时,小脚女人可能需要三个小时。于是一种“交通马车”应运而生。 “交通马车”可以单独租赁,按时间收费,一天约4-5元之间,开销较大;也可以搭乘“公交马车”,起点在泥城桥,终点站就是静安寺,单程每人收费60文,客满即走,十分方便。 当时报纸上关于静安寺路马车事故的报道 静安寺路开通后,坐马车到静安寺的人越来越多,马车需要停车场,马车不是机动车,马匹需要休息、喂草料。于是,大概在19世纪70年代,在静安寺的东侧出现了一家“公一马房”,后来,马车行老板发现经营马车和停车场的收入远远不及直接经营旅游的收入高,就把停车场改建为营业性的花园,取名为“申园”。 年出版的陈伯熙著《上海轶事大观》中说: 沪北(上海县城北面,旧时多指租界)园林,首拥张(园)、愚(园)二园。二园之前有申园,在静安寺路今愚园附近。当辟园之初,有“公一马房”者,局面极大,车辆亦多,然马车行寻常商贾雇而坐者寥寥无几,主人虑折阅,遂辟此园,为招徕之计,果如所谋,获利颇厚。 早期的静安寺路 我没有看见过申园的老照片,年出版的《申江胜景图》绘有申园,使后人可以对申园的布局和格调有一个大致上的了解。该画的配画文说: 洋楼翼翼连云起,鞭丝帽影绿杨里。 瑶马幰车流飞电,海上三山银花眩。 中有匹练如砥平,縠雾罗云绮照明。 烟花缭绕新揩拭,台阁参差绝纤尘。 …… 显然,申园以中国传统园林布局为主,但是“洋楼翼翼连云起”,里面的许多建筑物是西洋风格,申园是一个综合性游乐园,到这里来的有“五陵少年”“碧眼洋人”“大腹贾胡”,当然也少不了“来往游蜂”和“啾啁娇鸟”的“采蜂扑蝶”之人。不过,不知道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申园停业了。后来有人在申园旧址上修建了“愚园”。 建起一座可供游玩的花园关于愚园的来历,钱化佛述、郑逸梅撰《三十年来之上海·以往之园林》中收录了胡寄尘(即著名学者胡怀琛)的一段文字: 愚园原在静安寺东北半里许,清光绪十六年,四明张氏所创葺,后屡易其主。民国六年后废,今西区愚园路,即以园而得名。园未废时,其假山上有花神阁,春秋佳日,游屐甚众,车辙所经,犹如昨日,乃匆匆二十年矣。 年上海环球社出版《图画日报》“上海之建筑”专栏绘有“愚园”,配画文讲的更清楚一点: 是园向为镇海叶氏产,后经阳湖刘氏以银十一万两,向叶氏得之。游者入门时须纳资一角,藉此为补助常年修理费云。 清末《图画日报》中所绘愚园 “四明”是浙江宁波的别称,以宁波位于四明山麓而得名,张姓是大姓,不知道这位“四明张氏”是哪一位大佬。而叶姓不多,能够在上海称得上“镇海叶氏”者,大概只有被尊为“五金大王”,有上海首富之称的叶澄衷家族了。“阳湖”是江苏常州的别称,而这位“阳湖刘氏”也不知道是何许人也。 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愚园最初是豪富之家的私家花园,大概到了“阳湖刘氏”手里开始收门票,不过所收之费,只是用来补贴修理费用而已。 愚园大门 再过了几年,愚园就成了著名的营业性花园。年版《上海指南·卷五·园林》: 愚园,在静安寺路西首,赫德路八号。入门,过小桥,见有一楼,楼前多乔木,有紫藤一棚,绝佳。楼后有池,池上有小亭,曰“如舫”。过此即为“敦雅堂”,后为假山,石笋不少,山上为“花神阁”,有闽人辜鸿铭英诗及德诗石刻在焉。池之东、西两旁富亭榭。楼之向北隅复有小楼,曰“飞云”。楼西为球场,场之东北隅为弹子房,弹子房之东为鹿柴虎栅,西为唐花室。游资每人一角,茶资每碗二角,果品每碟一角,兼售点心。 兴盛时的愚园占地面积约50亩,大致上相当于庙弄(今静安寺与久光百货之间的通道)以东,静安寺路、赫德路(南京西路、常德路)、愚园路所围的地方,其大门开在赫德路上。 年地图,愚园在静安寺东面 愚园路与静安寺路之间, 大门开在赫德路上。 大概进入民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首先位于市中心的“新世界”“大世界”“小世界”“神仙世界”等新型的综合性户内游乐场大量出现,这些称之为“世界”的游乐设施更先进、更完备、更时髦、更好白相,也把大量的游客吸引了过去(当时这些“世界”里人头攒动、人群拥挤、环境噪杂、游客参差不齐、秩序混乱不堪,据说,上海人把混乱、嘈杂的环境讲成“一天世界”,就是从这称之为“世界”的游乐场而来的)。 早期的愚园路 外部竞争的加剧,使得愚园的经营连年亏损。进入20世纪后,上海的城市人口以每年10万的速度增长,而沪西的地价日益上涨,尤其是年,静安寺到虹口公园的1路电车通车,带动了沪西房地产业的发展。 各种原因交织下,愚园最终因无力支撑而关闭,其土地则被静安寺房地产公司收购。 洋房、公寓在此拔地而起曾经的愚园花园,在房地产商的介入和操作之下,被拆分建成了一些住宅项目:吉美邨、康泰公寓、爱丁登公寓和一些花园洋房。 愚园地块的西南部分成为“吉美邨”,即南京西路弄住宅。 愚园地块的西北部分建成了上海人所谓的“花园洋房”,住户以侨民为主。 据年的登记,愚园路81号的住户是太古轮船公司的部门主管斯科特夫妇和英商电车公司的部门主管邓洛普夫妇;87号是经营殡葬服务的松茂洋行的老板奥尔森夫妇和公共租界巡捕房警督麦卡迪夫妇、工部局总办处多布森夫妇。 现在的愚园路81号, 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 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侨民相继撤离上海,花园洋房里的住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刘长胜了。 刘长胜(-),山东海阳人。年到上海,历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省委书记、上海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等职。年1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建立中共中央上海分局,同年5月,改组为中共中央上海局。刘晓任书记,刘长胜任副书记。局机关设在江苏路永乐邨(江苏路弄)21号,刘长胜化名刘稀敏,以瑞明有限公司董事长身份租住愚园路81号,在这里开展工作。 解放后,时任上海市总工会筹委会主任的刘长胜 在大会上讲话(上海市档案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旧址以“刘长胜故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愚园路81号和87号是两幢相连、分门进出的房子,为了配合地区改造和建设,87号被拆除,81号则整体向东平移。 愚园地块的东部建设为康泰公寓(ContyApartments),占地面积2.3亩,有3-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住宅4幢,如今已经拆除,成为宏安瑞士大酒店。 愚园地块的正东,就是原来花园的大门处建设为EddingTonHorse,中文译名“爱丁登公寓”或“爱丁顿公寓”,也就是现在的常德公寓。英文名称的意义和来源未详,在一些书籍中把“EddingTon”写成“Eddington”,那可能就是英国的人名或地名。 年地图,这块地块大致上就是原来愚园的范围 据公寓门口挂的铭牌介绍,公寓是意大利房地产商和建筑师拉乌尔·斐斯(LauraGaffece)投资建设,年交付使用。占地面积平方米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朝东的立面为主立面,以大门为中轴线,两翼对称,每层建有宽敞的阳台。 本文来源:档案春秋 伴读公事、伴君行事。 伴公汀是一个时政记者部落。我们拥有一批熟识的官员、基层公务员和专家朋友。从时事政情、政策发布,到公务人员关心的话题和爱好,都可能写进我们给你的“伴公汀专报”。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zf/651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