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一个地方的名称,往往能勾起人们的一段美好的回忆。因为地名既体现着文化内涵,又包含着历史变迁,更记载着历史的长度。一个地名能让繁衍生息在这方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刻骨铭心。绥德城内的地名几经演变,几易其名,有的几经变更后又回到了原名,体现了人们对历史的留恋;有的被人们淡忘,体现了时代的新陈代谢;有的从无到有,体现了绥德儿女的建设成果。 一、经过演变的地名: 1、小刘家沟:位于南街(现南大街)东南端。清顺治年间,沟口住一姓刘的小户人家,故得名小刘家沟。年合作化时改为文屏巷,因其是文屏山(二郎山)北麓的一条大沟。文革时并入红星路,年地名普查时,恢复原名。 2、杏树圪崂:位于井滩东南面,是个面西背东南的大圪,驻有县委、党校、旧广播站等单位。在秦朝(公元前年)期间,该地在城内疏属山后圪崂地,故取名后疏圪崂。到清朝顺治年间,此圪曾有许多杏树,得名杏树圪崂,文革时改为胜利路,年恢复为杏树圪崂。 3、关公巷:位于南街南头东侧,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起南街,东南至娘娘庙墕,长30米,宽2米,缓土坡巷。清公元年前后因巷口有关公庙而得名。文革时期改为红星路,文革结束后,恢复旧名。 4、尚人沟:西邻新胜沟,南接田家沟,东至火箭桥,是南关通往农场、油库等单位的一条捷径。清乾隆(~)年间此沟不住人,因沟偏僻,人迹罕至,野狼甚多,经常伤人而得名伤人沟。清末民国初,因其名不雅,含有恐怖之意,改用“伤”之诣音字“商”,取名“商人沟”。年地名普查时,改为尚人沟。 5、新市场路:位于南街东侧,西北──东南走向,西起南街(原南门口)东至新胜沟、白家沟口,长约米,宽9米,石板路面。宋末约公元年前后,因在城墙外面,当时有壕沟,所以叫城壕。解放后,进行整修,成了贸易市场,于年得名为新市场。文革中改为永红路,年普查时恢复原名新市场。 6、围窑巷:位于古城内东南面。西起人民路南口,东至井滩,长米,宽6米。因巷内南侧有蕲王庙,得名蕲王巷。清乾隆年间,翰林张璨、张秉愚父子于此巷连建两座围窑式大院,群众便惯称为围窑巷。 7、东街:东西走向,西起城内下十字,东至人民路上十字,长约米,宽6米。公元年前后,当时城内有两条街,这一条较大,故名大街,又称南街。年,因该街位于城内下十字东面,改名东大街,文革时改为东风路。年地名普查时,因此街已不算大,故去掉“大”字,取名东街。 8、东门墕:位于古城东门内的一道墕。在宋朝约公元年前后修城墙时,在此墕下修起东门,故取名东门墕。文革中改为东方红路,文革后恢复原名。 9、北门湾:位于古城北门内的一道湾,绥德古城建起后得名。文革中改为友谊路,文革后恢复原名。 10、背坬:位于古城东畔,面积平方米。在清道光(公元~)年间,因这个地方在城镇的背面坬上,面向东而太阳很少照射,故取名背坬。文革中改为解放路,文革后恢复原名。 11、兴隆巷:位于东街东侧,西东走向,西与人民路、小街、二郎庙坡交汇,东至东门墕,全长米,该巷有著名革命烈士李子洲出生地。清乾隆年间(~),此巷曾有兴隆庙,故取名兴隆巷。又因此坡为黄土坡,故又称土坡。50年代后期,称兴隆巷。 12、二郎庙坡:位于人民路北端。清顺治(~1)年间,因坡上端曾有二郎庙而得名,文革中改为红革路,文革后恢复原名。 13、进士巷:东南口与北门巷相接,西北至仓圪塔,全长米,宽5米,石坡路面。在清光绪年间(~)该巷住过进士高维岳,故得名进士圪衕,解放后,改为进士巷,50年代后期改为建设巷,年地名普查时改为进士巷。 14、钟楼山:原名东偏山,清顺治(~1)前后山上建钟楼,悬挂金大定钟,便称钟楼山。 15、钟楼巷:又称钟山巷,东北转西走向,东北起东门墕十字,西至扶苏巷与杏村圪相汇点,长米,宽5米,石板路面,由钟楼山演变而得名。 16、疏属山:喻山势高峻而绵长。在老城内东,主峰海拔米,是一座古老而驰名的山。山上葬有秦太子扶苏,此山在古代树木茂盛,郁绿一片,故又称苍圪塔。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榆林镇守司井岳秀部蒋梅生团长在山顶修建一八角亭,俗以八角楼代称此山。年,八路军旅司令部和解放后绥德军分区司令部均驻扎此山,群众又以司令部代称此山。 17、二郎山:原名文屏山,在县城南,海拔米,因其“环列如屏”而得名。清顺治年间,在此山修建有二郎庙,便依庙名而称此山二郎山。 18、巽地楼:原名嵯峨山,后在此山修建二层楼房,又因此山在州衙门的东南方,即八卦巽位,因此以巽地楼代称此山。 19、新胜沟:位于古城东南,长米,宽4米。在清朝时这里有三个牌楼,故得名三架牌楼。年大跃进时,取夺取新的胜利之意,命名为新胜沟。年文革中改名为新胜路,年恢复原名新胜沟。 20、七里铺村:清朝前(年前)建村,因距县城七华里,曾开设过店铺,取名七里铺。年初,高级公社时,因群众踊跃入社改名为踊跃社。年大跃进时,改为踊跃大队,文革后恢复原名七里铺。 21、五一村:位于北门外,因为由五个生产队组成,取名五一社,年大跃进时改为五一大队。 22、雕山村:城关镇驻地东北0.5公里的小寺庙坡上,因位于雕阴山下而取名雕山大队,年文革中以“向前迈步”之意,改为前进大队。年恢复原名雕山村。 二、沿用的旧地名: 1、白家沟:东北—西南走向,东与新胜沟相接,南至二郎山。长米,宽3米。在清朝前期(约年)时主要住的是白姓人家,故取名白家沟。 2、小寺庙坡:位于南街南口,西起南街南口,南至砭上。长米,宽6米,一道石坡,巷内建筑以石窑洞为主,住有地区外贸站。因在清朝年间有个小寺庙而得名。 3、娘娘庙墕:西北起关公巷,东南至二郎山下,是走二郎山的一条主道。清朝年间墕中修有一座娘娘庙,故称为娘娘庙墕。 4、三官巷:位于井滩东北面。西起围窑巷,东至扶苏巷,全长95米,宽3米。在清朝(约)年间,因此地曾修过三官庙(天、地、人三官,在原县中队院内,47年胡匪飞机炸毁)而得名。 5、扶苏巷:位于井滩东北面,东北接兴隆巷,东南至钟山巷,石坡路面,全长米,宽4米。在清顺治(~1)年间,在此地修过秦始皇长子扶苏之庙,故取名扶苏巷。 6、田家后沟:位于古城南面,北接新市场路,沟长米,宽4米。清顺治(~1)年间,主要住田家,又在正沟的后面,故取名田家后沟。 7、拐沟:位于城关镇东南面,新胜沟西南方。清乾隆年间拐沟是新胜沟的一条支沟,故得名拐沟。 8、西山寺:位于古城西面山头上。因北宋绍圣年间山上建有天宁寺而得名。 9、井滩:位于古城南面,驻有公安局、一小等单位,面积7万平米。该地水源丰富,水井很多,故在清朝顺治(~1)年间取名井滩,并沿用至今。 10、新民巷:位于南大街东,西接南大街,东连白家沟,长约多米,原属李家巷。1年绥德解放后不久,另命名为新民巷,沿用至今。 11、顾家圪崂:位于古城东面,是一个面东背西的大圪崂。晚清光绪(~)年间,此圪崂住过姓顾的人家,故留名顾家圪崂。 12、背巷:南起人民路,北至邮电营业大楼,石板路面,全长80米,宽1.5米。清顺治年间,因街巷小,又僻背,故取名背巷。 13、圪凸:位于古城西北面,面积0平方米。建有四层百货大楼,城关派出所、原针织厂等单位也驻此地。在清顺治年间,因这个地方地形特别低,故取名圪凸。 14、寺沟:位于文化路北侧。因该沟在西山寺的下面,年取名为寺沟。 15、二沟:位于文化路北侧。因此沟和寺沟紧连,实际为第二寺沟,年命名为二沟。 16、将军沟:位于文化路北侧。因秦朝蒙恬将军之墓在此沟口,年命名为将军沟。 17、牌楼渠(沟):位于寺沟内西面的小渠。年,该渠有一架牌楼,故得名。 18、砭上:位于城西大理河南岸。在清顺治年间,因该石砭起到保护县城的作用,故取名保城砭或保障砭,又因石砭上面是居民区,故简称砭上。 19、黄家砭:位于雕阴山东面山脚下,该村的黄姓人家居住的最早,人数最多,因地处石崖砭上,在清朝前(年前)得名。 20、李家巷:位于南街东侧,东西走向。西起娘娘庙墕,东至新市场,全长米,宽3米。驻有二小、轻工局等单位。因清康熙年间(2~年),巷内住有李姓人家而得名。 21、闫李巷:位于南大街东侧,东南走向。东至新市场,南至李家巷,全长米,宽3米。清乾隆年间,巷内住有闫李两姓,故得名。 22、小街:位于古城东街北面,西与北街相连,东与人民路、兴隆巷、二郎庙坡南口相汇,全长米。北侧有县政府、子洲图书馆。在宋末(约)城内主要有两条街,这一条较小,所以叫小街。 23、建仓巷:北门湾居委东南面,西南与北门巷相接,东北至仓圪塔,全长米,宽3米,石板路面。清嘉庆(~)年间,该巷上端是仓圪垯粮库,该巷又是建库时开凿的,故取名建仓巷。 24、雕山:在县城西南,大理河西,海拔米,《雍大记》载:“连城(指罗城)横峙,其形望如雕刻。”故名雕山,兀然高耸,为城西南之镇山,也称雕阴山。 三、新命名的地名: 1、名州路:位于大理河东侧沿岸,电影院至城关派出所,全长米,宽12米。因该路东北端接“天下名州”砭,故在年新命名为名州路。 2、文化路:位于大理河西岸,西南──东北走向,全长米,宽19米,北起大理河桥,南至疗养院。道路两边曾驻过农干校、保育小学、绥德师范、县进修学校,医院、绥德一中、县医院、城关镇、体育场等单位,因该路文教卫生单位较多,所以得名为文化路。 3、西山路:位于大理河西岸西北侧,西南──北走向,西南起大理河桥,北至白家湾,全长米,宽12米。年地名普查时,因该路西侧有西山寺而得名。 4、苗圃路:其路中间原有苗圃,年地名普查时命名。年沿线9个单位集资8万多元,铺成沥青路面。 5、五一路:五一队办公室驻地,90年代称为五一路。 6、火箭桥:位于东城墙外,年大跃进时此地建了一座桥,取名火箭桥,取意是乘坐火箭而跃进。后来就把此地居民区称为火箭桥。 7、火箭渠:位于田家后沟东面,与尚人沟相接,东南走向,长米,宽米的一条大渠,因渠上边是火箭桥而得名。 8、葡萄梁:位于城西薛家畔对面,因山梁上原种有很多葡萄而得名,是城西主要居民区。 9、人民路:位于古城内东面,南北走向,南起背巷东口,北至二郎庙坡,全长米,宽5~8米,沥青路面。因街东侧为人大常委会驻地,故年新命名为人民路。 10、南新街:位于古城外大理河东岸,北南走向,北起名州路,南至南关大桥东头,长约米,宽5~7米,原为东城区农贸市场,红砖路面。年9月初,靠南关大桥一段开发建成万丰蔬菜市场。2年,旧城改造时,靠名州路连接南大街一段提高街面,新铺混凝土路面。 11、南大街:南起小寺庙坡北口,北至城内大十字,全长米,宽10米。南段原为南关街,北段原为南街,年地名办把南北段连在一起,命名为南街,后改为南大街。 原下十字南街,今南大街北段 12、北街:位于古城内,南起下十字街口,北至县武装部门前,长约80米,宽8米。原为沥青路面,2年旧城改造时新铺混凝土路面。 13、西街:是建国后新修的街道,东西走向,东起下十字街口,西至名州路,长约米,宽5~8米,原为石板路面。因该街位于旧城下十字的西面,故于年命名为西街。2年,旧城改造时新铺设混凝土路面。 14、东门巷:北起牌楼滩,南至东门墕十字,全长米,宽9米,石板路面。因此巷直通东门墕,故于年命名为东门巷。 15、北门巷:南起牌楼滩,北至北门,全长米,宽9米,石板路面,驻有绥德实验中学、附小等单位。因紧靠北城门,故在年命名为北门巷。 16、砖瓦渠:位于城西大理河北侧,原为烧制砖瓦的沟渠,50年代后期群众俗称砖瓦渠。 17、滨河大道:位于千狮桥和永定桥之间的无定河西岸,1年河堤工程建设时命名。 18、神龙大道:位于龙湾村无定河滨。龙湾村有龙王庙,供奉龙神。2年河堤工程建设时命名。 19、学子大道:位于永定桥东南无定河滨。2年建设此河堤时,受绥师及周围几所学校的影响而命名的,其中有寄希望于绥德后代继承李子洲等革命先烈遗愿,效仿历代圣贤,做饱学之士,兴安邦定国大业等含义。 20、永乐大道:连接旧车站桥和千狮桥的大理河南岸河堤,3年建成,因其在北门永乐门外而得名。 21、名州步行街:位于“天下名州”崖下,原环城小街道,2年旧城改造时,修成步行商业街。 22、万顺广场:位于县政府前,金、元以后,绥德逐渐成为了陕北乃至周边省区的商品集散地,在这里有万丰永、德顺昌等大商行。2年旧城改造修建广场时,为了怀古,也取万民顺心之意,故取名万顺广场。 四、废用的地名: 1、骆驼店:县体育场和名州镇政府之间,住有刘姓人家的地方。因原有供赶骆驼商客住宿的店铺而得名。 2、九贞观:县武装部门前的一段街道。因武装部驻地原为九贞观。 3、溜土崖:县法院和干休所之间的一段土崖,因以前常往下坍塌溜土而得名。 4、上十字:现万顺广场东南角十字街口,旧社会曾是炭市。 5、下十字:现万顺广场西南角十字街口。 旧城改造前的下十字东南角 6、和尚井:地区物资公司两边石崖下原有一小泉,原天宁寺(西山寺)和尚常在此挑水而得名。 7、老石界:名州镇东边石崖下的大理河段。 8、教场滩:永乐城门外的大片平地,古代曾为教练兵勇的场地。 9、等子坪滩:现体育场所在地。古代人们常在此地等候西征而归的亲人,故名曰等子坪。另一说是秦长子扶苏曾在这里等候父皇遗诏,故又称等旨坪。 10、草草山:娘娘庙墕西边的小山。从前此山长满小草而得名。 11、翁城:原农机公司和副食一门市之间的一小段街道,是前南城门和后南城门间的区域。 12、东门滩:东城门外的一片大平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zf/94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