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3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上海地方志等史料中关于学校的记载最早见于宋朝。宋元祐年间,华亭县首建县学。淳祐四年(年),崇明建立今有记载的上海地区最早书院天赐书堂。元至元九年(年),上海地区最早的义塾璜溪义塾设立,为贫寒子弟授学。康熙二十五年(年),以社学多滥为由整饬,社学衰败,广设义学,以便贫寒子弟就读。至光绪年间,先后设义学所。清代,上海地区约建书院46所。道光后,众多书院开设算术、常识等新式课程。其中大部分义学(义塾)和书院都沿革为以后的中学,其中也有一些成为现今小学的前身。

红旗小学年

根据各类志书以及《红旗小学校史》的记载,学校的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明嘉靖十五年(年),嘉定知事李资坤,注重人材。为筹办学经费,设置学田。先后在嘉定罗阳等地办学16所。嘉靖十五年在江湾镇保宁寺创办曲江书院(义塾)。

关于“曲江”名称的由来可谓历史悠久,《宋史》曾有记载。清光绪八年(年)《宝山县志》说,“其水自吴淞江屈曲而入虬江,故名”。所以有“虬江十八湾,湾湾到江湾”的说法。曾称商量湾,也称曲江。

志书中有关于曲江义塾的记载“校舍12楹,学生一二十人,年龄不一。”这也是江湾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启蒙识字的义塾。嘉靖二十三年倭寇入侵,焚烧江湾镇,校舍被毁。清乾隆年间重建。清雍正三年(年)宝山县从嘉定分出,学校交由宝山县学署接管。光绪十三年(年)在保宁寺后侧重建校舍,改名为虬江两等小学堂,首任校长严沐灃。此后改名虬江小学。年改名宝山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校,年又改为上海市虬江小学校。民国25年(年)学校迁入现文治路号地址,民国34年(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十二区中心国民学校。

年7月拍摄的私立虬江小学合影。地方志书及史料中并无其沿革的资料,其与虬江小学的关联不得而知,有待考证

解放后学校先后更名江湾区第一中心小学、北郊区第一中心小学、江湾镇中心小学,年增设中学部并改名红旗五七学校,年中学部撤销,年学校定名为红旗小学至今。学校沿革历经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距今已有年历史。

20世纪60年代拍摄的江湾镇中心小学招牌

现今文治路号的红旗小学正门

注:有些地方志书和史料中,学校的历史仅上溯至光绪十三年(年)或光绪三十二年(年),且关于严沐灃的记述也有出入。此处存疑,待考。

董家渡路第二小学年

这是一所历史上与董家渡天主堂关系密切的学校。建校时间可追溯至年,当时董家渡是早于徐家汇的上海天主教活动中心,除教堂外,还有主教署、修道院、气象观测点以及教会学校。学校初名启蒙学堂,后更名仿德第一小学。历任校长都是法国神甫。

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董家渡天主堂、正修中学、正修小学和仿德女子中学的位置。当时的仿德女子中学校园就是天生港西街26号,也就是后来董家渡路第二小学的校园位置

年拍摄董家渡天主堂及其南面的建筑。当时已经开始大规模拆迁,其中就包括原正修小学和董家渡路二小的校舍(席闻雷摄)

上海解放后,由蓬莱区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并与私立正修第三小学(原名东学堂,建于年)合并,转为公立,称董家渡路第二小学。年创办董家渡路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年撤销幼儿园。年6月起,教育布局调整,薛家浜路小学、东江阴街小学、尚文小学部并入董家渡路第二小学。小学校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办学传统。学校原址为董家渡路天生港西街26号,年9月,学校搬迁到现址西姚家弄48号,同时聚奎街小学合并入校。

四川南路小学年

这也是一所历史上与教会关系密切的学校。洋泾浜天主堂,因位于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南岸而得洋泾浜圣若瑟教堂(St.JosephCathedral),现通称四川南路天主堂,位于今四川南路36号。所以四川南路也曾旧称天主堂街。教堂地基是年(清道光二十六年)天主教获得的产业。教堂是由葡萄牙神父罗礼思(LouisHelot)设计。年(咸丰十年)4月15日破土动工,次年6月29日竣工。教堂在清同治四年(年)开设经言班、私塾。教授文化课程基本相当于旧学制的小学课程,主要由外籍修士掌管学校,原名类思学校(有资料称,“类思”源自为纪念罗礼思,而用其名“Louis”;也有资料称“类思”是天主教教堂附属学堂常用的名字,意为圣徒St.Luis也就是圣路易斯)。

年拍摄的洋泾浜圣若瑟堂。图右的建筑就是后来的类思小学校舍

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圣若瑟天主堂和类思小学位置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四川南路第一小学校舍

现今的四川南路36号,小学正门

年正式备案后,由中国神父徐允希任首任校长。上海解放后,年改为公立学校,并用现名至今。圣若瑟教堂在“文革”期间宗教活动停止,被改为仓库。年修缮后恢复正常宗教活动,与四川南路小学同处一院。

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年

学校最早可追溯至“尤来旬学校”(EurasiaSchool,意为欧亚学校),于年由具有中英混合血统的邦妮夫人(CatherineBonney)创办,校址在虹口美租界的密勒路(MillerRoad,今峨眉路),主要招收在沪的欧亚混血侨童。借由英籍商人汉璧礼爵士(SirThomasHanbury-)所捐赠的大笔款项,尤来旬学校得以扩大和改善,并由公共租界工部局管理。

校名先后沿革为“汉璧礼蒙养学堂(ThomasHanburySchoolandChildren’sHome)”“汉璧礼男童/女童公学(ThomasHanbarySchoolforBoys/Girls)”“公立暨汉璧礼西童男学/女学(PublicandThomasHanburySchoolforBoys/Girls)”“公立暨汉璧礼侨童男校/女校(PublicThomasHanbury&WesternSchoolforBoys/Girls)”。市西中学就是在公立暨汉璧礼侨童男校/女校基础上沿革而成。而其间的光绪十八年(年)工部局在文监师路(BooneRoad又称蓬路,今塘沽路)造新校舍扩大招生(现今塘沽路号)。

塘沽路号旧影

20世纪30年代英文版上海地图中标注的西童女学(红圈)和蓬路小学(白圈)位置

年该建筑为工部局分支机构使用,学校迁往不远处的塘沽路号。年西童女学迁出,工部局将号改为蓬路小学(ChinesePrimarySchoolBooneRoadSchool)。上海沦陷后曾一度成为日本子弟学校。年恢复蓬路小学,年改称十六区中心国民学校。

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第十六区中心民国学校

上海解放后改名虹口区第一中心小学。据一些老校友回忆,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校的办学环境颇为周折。年入学的新生并不在本校读,本校建筑正进行大规模维修,于是入学的孩子先是被安排到南浔路北虹中学(在一中心小学的北面,原圣芳济教会学校)对面的天主堂(耶稣圣心堂),用地是天主堂外的草坪,设置了四五个白色大帐篷教学。

年航拍图中的虹口区一中心小学校舍(来源:上海测绘院.天地图)

年教堂对外开放,学校又迁往著名的三角地菜场的二、三楼,条件颇为艰苦。年学校返回塘沽路号原校址。21世纪初,塘沽路峨眉路汉阳路“三角地”周边市政改造,号原址被拆除,一中心又整体迁往昆山路号,和原昆山路小学合并,硬件设施方面再度得到升级。

梅溪小学年

前身为正蒙书院,清光绪四年(年)由张焕纶创办。光绪八年易名为梅溪书院(因靠近老城厢梅溪弄而得名)。是全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新式小学。光绪二十八年(年)改称梅溪学堂。光绪二十九年改官立高等小学。民国元年(年)改为市立初等小学,后改称上海市立梅溪小学。民国35年(年)改为上海市第四区中心国民学校。

年上海租界城厢全图中标注的梅溪弄

清末上海出版的《图画日报》中有关梅溪学堂的内容

年梅溪小学编辑的校刊《梅讯》

20世纪30年代,上海特别市市立梅溪小学师生合影

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市立四区中心民国学校

年拍摄的梅溪小学新校舍及校庆标语

年改称蓬莱区第一中心小学,年称蓬莱路第一小学。年建造新校舍,恢复梅溪小学原名。“梅溪”校友遍布国内外,胡适曾于光绪三十年在此就读。教育家黄炎培曾说:“吾国教育上海发达最早,而上海小学,梅溪实开其先。”梅溪小学创造了上海教育史上诸多“第一”,第一个实行男女同校,第一个童子军组织,第一个举办勤工俭学等等。解放后是上海市首批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学校之一。年,梅溪小学迁永宁街20号,与永宁街小学合并,沿用梅溪小学名称。

汇师小学年

徐家汇地区,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地区之一。19世纪,外国传教士陆续到来,主要以法国教会势力为主。继教会年创办徐汇公学(今徐汇中学)之后,年,教会又在蒲西路号处造了一座小教堂,称为始胎堂。始胎是圣母怀耶稣之意。始胎堂除传教外,也办蒙学班,主要是读经,也有文化课程。传教士普遍称它为“外学堂”,以区别于在教会直接管辖的“内学堂”。这就是汇师小学最早的渊源。

年新建的圣依纳爵堂(今徐家汇大教堂)开堂。此后,读经班也迁至蒲西路号当时的天文台原址。那时正值辛亥革命期间,教会为适应当时的形势,给外学堂起了一个正式的校名,叫类思小学。类思(Luis),也可译成圣类思或圣路易斯,是天主教的一个年轻圣人的名字。以类思命名小学,就是要师生以类思为榜样,做到“抛弃俗世,安于神贫,绝对服从。”这可能也是许多教会附属学堂都起名“类思”的宗旨。

20世纪30年代航拍的徐家汇地区。画面最右侧中间可见类思小学的校舍

类思小学的第一任校长是法国神甫。后来,随着民主革命的影响逐步扩大,教会改由中国神甫任校长。潘谷声、李问渔、杨维时、朱者赤等都是在这时期先后任校长的。在他们的经营下,学校规模有所发展,学生人数逐渐增加,师资队伍趋于整齐。

年,教会在类思小学北面建造一所徐汇师范,由杨继时兼任校长。类思小学成为徐汇师范的附属小学。年徐汇师范改为汇师中学,类思小学也同时改名为汇师小学。年,汇师中学并入徐汇中学,汇师小学与徐汇中学小学部(下院)合并。

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徐汇师范学校以及汇师小学位置

汇师小学老校舍

上海解放后的年初,人民政府接管汇师小学,由当时区教育工会负责人雷如意任校长。年12月19日,学校由私校改为公校,并更名为徐汇区蒲西路小学。年改名为徐汇区中心小学。年徐汇区与常熟区合并,原常熟区中心小学改名为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徐汇区中心小学相应改名为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从年至年前,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都是区重点小学。年,宜山小学并入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年8月,重新恢复中心校的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期拍摄的徐家汇大教堂,画面左下角可见汇师小学校舍一角

年8月25日因地铁一号线规划从校舍中穿过,原校舍拆除,于年11月建成新校舍。之后,二中心小学周围的居民区因建设需要动迁,为保留二中心小学这所百年老校的教育资源,于年9月起转制,并恢复汇师小学的校名。年,位于蒲汇塘路55号的蒲西路小学并入汇师小学,成为分部,学校扩展至南北两个校区。年,宜山中学撤并,原校址文定路号经扩建成为汇师小学新校址。

海宁路第一小学年

这又是一所渊源自教会的学校。年由法国天主教拯亡会设立。原为善导女子中学的小学部。上海解放后由政府接管。

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善导女子中小学校位置,介于西街、昆山路和百官街之间

年独立建制改名为海宁路第一小学。年乍浦街道民办第三小学、西街小学先后并入,师资力量得以加强。其后百官街21号校区为西街幼儿园使用,学校迁往现址乍浦路号。

唐山路第一小学年

该校的渊源与著名实业家叶澄衷有密切关联。叶澄衷生于年,原名成忠,幼时丧父,家境贫寒。14岁到上海做学徒。17岁在黄浦江摇舢舨谋生。后投资五金业,获巨大成功。热心捐资助学,并投入大量精力。年在虹口张家湾(地处今唐山路公平路)购地三十余亩(年扩至四十余亩),捐银十万两兴建学校,叶氏未能见到学校建成即于年初冬逝世,其子继承父亲遗志再捐银十万两,年将学校建成,校名为澄衷蒙学堂,又名澄衷学堂。

澄衷蒙学堂自编的教材对上海乃至中国的近代教育都有广泛影响,被多次再版

学校规模涵盖从小学到高中。据校史介绍,澄衷学堂创办初期,曾先后延聘清末进士刘树屏、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学子有李四光、胡适、竺可桢、李达三、钱君陶等一大批著名人士。学校主楼名“蒙学堂”,早年在讲堂(即礼堂)两侧悬有一副楹联,系叶氏自撰:“余以幼孤,旅寓申江,自伤老大无成,有类夜行思秉烛;今为童蒙,特开讲舍,所望髫年志学,一般努力惜分阴。”叙述了叶氏的办学动机和目的。

五十八中学旧影。背景可见澄衷蒙学堂主楼

年建校20周年时,校友议树叶澄衷铜像,经集资擘划,名手雕塑,于年落成树于蒙学堂前。铜像曾被盗窃,后追回复位。校址一度在抗日战争期间沦陷,有些校舍为战火损毁,曾易地办学,但铜像年被拆除(年重建)。

年的澄衷小学毕业证。图中可见当时的全称是“上海市私立澄衷小学”

年学校改名为私立澄衷中学和私立澄衷中学附属小学。年由政府接办,中小学分别改名为上海市五十八中学和虹口区唐山路第一小学。五十八中学于年新建教学大楼一幢,原蒙学堂及校园东北部划建上海市嘉陵中学。同年小学部划出,单独建制设立唐山路第一小学。年2月,因虹口教育规划需要,与公平路第一小学合并为一校。现址丹徒路号。

卢湾二中心小学年

卢湾二中心小学也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年10月24日(清光绪二十八年)吴馨将西仓桥原家塾迁至花园弄,公开招生,定名为"务本女塾"。这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吴馨先生除处理塾务外,还兼任教学,他禁止学生崇尚奢华,提倡学生放足,努力改革妇女中的陋习。学制设寻常、高等二科,分甲、乙二级和特科一级。

年,吴馨将务本女塾捐归县有,改名为上海县立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校。年,改名为上海县立务本女子中学。年,学校改用新学制,张杏娟任校长,中学分初、高二级,并设小学部。年,学校改归市属,命名为上海市市立务本女子中小学,年.小学部独立建制,定名为上海务本小学。年,上海务本小学迁至南昌路48号,改名为私立务本小学。

年的上海市私立务本小学毕业证书

务本小学曾经使用过的校徽

年《老上海百业指南》中标注的南昌路48号务本小学位置

20世纪60年代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师生合影,背景中学校铭牌清晰可辨

年.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小学。年,小学迁址到皋兰路31号,改名为上海市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年列为上海市重点小学。年雁荡路小学并入,设为分部。年清华小学并入,设为分部。此后原皋兰路31号为上海市第四聋校使用。黄浦区卢湾区合并后,学校改名黄浦区卢湾第二中心小学。现址有复兴中路号和号东西两个校区。

上海小学年

前身是廿二铺小学堂,清光绪二十九年(年),邑人项文瑞等借城厢半泾段(今文庙路附近)刘公祠创立。光绪三十一年(年)改为官立龙门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堂,宣统二年(年)随龙门师范改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并在尚文路建新校舍,由杨嘉椿任主事。年又改名江苏省立上海中学附属实验小学,盛朗西任校长。

民国23年(年)建制独立称江苏省立上海实验小学,在吴家巷(现址旧称)建新校舍,校址在今上中路号。

年的江苏省立上海实验小学毕业证书,其中可见校长盛朗西的署名

年由校长盛朗西签发的上海实验小学公函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江苏省立上海市实验小学正门,可见上中路号的路牌

年抗战爆发,尚文路、文庙路毁于战火。吴家巷校区为日寇占领。年开始学校颠沛流离,分别在重庆路、菜市路(今顺昌路)、牯岭路、徐家汇路等地开展教学活动,曾一度更名龙门小学。年上海光复后,学校返回吴家巷校区,并恢复原名。年扩建校区建筑。

上海解放后,年改隶市属,学校改名上海市上海小学,先后归属龙华区和西郊区管辖。年划入上海县,改名上海市上海县上海小学。年学校随上海市行政区划的调整,划入徐汇区管辖,改名上海市徐汇区上海小学。

现今上海小学围栏上装饰的校徽,醒目的字样

后记

年,经过调整,全市小学减至所,其中市区所。年,建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试点学校21所,分布在全市8区3县。是年11月,市教委召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工作会议,投入资金9亿元,用于薄弱学校更新。年,全市有小学所,其中市区所、市郊所。年全市小学所,在校生78.97万人,教职工人数6.11万人。20年间有许多小学撤并,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学校也已成为记忆。

以下是年《上海指南》中列出的上海市区小学名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现今各小学的前身,有兴趣的读者可资参考。

上海地区历史悠久的学校众多,以上只是列举市中心城区部分。其实在市郊区域还有大量百年老校,例如奉贤南桥小学(年)、奉城第一中心小学(年)、青浦赵屯中心小学(年)、练塘颜安小学(年)、浦东新区观澜小学(年)闵行区实验小学(年)等等,待下次整理再刊出。END

转自方志上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zf/95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