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岁月。年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成绩斐然,让人瞩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掌舵者,是指引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富强民主的航灯,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和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在她的旗帜下,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为中华之强盛而奉献青春和生命。 为了响应党中央要求在全国上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学生的党史学习和提高思想意识,基础医学院现开展团支部书记宣讲团党史悦分享活动。活动开展后,各团支部积极参与,将精心准备的党史小故事分享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把党史宣传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级基础医学班团支部 党史故事—— 一罐保存了90多年的“红军盐” 主讲人:于晓庆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67岁的李球德常常领着小孙子参观一个棕色陶罐,里面装着已经发黑结晶的食盐。“这罐盐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李球德说。 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将红军困死在山上,敌人在各个要道拦路设卡,企图阻断井冈山与外界的物资交换,尤其是食盐和药品。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写道:“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军民日常生活的艰苦“有时真是到了极度”。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年冬,红军将打土豪缴获的食盐分给村民。李球德的爷爷李尚发分到食盐后舍不得吃,偷偷将盐保存下来,以备红军不时之需。为了防止落到敌人手里,李尚发悄悄将盐埋在自家屋子后面的树洞里。“直到年建博物馆时,我爷爷才将盐取出捐给博物馆。”李球德说。 回看那段充满苦难的历史,为红军“带盐”并非孤例。 年1月30日,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不久,守卫井冈山根据地的红五军和红四军32团因寡不敌众,根据地五大哨口相继失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井冈山根据地。红五军主力突围后,留下了少数红军隐蔽在崇山峻岭之中,并且有不少是伤病员。国民党军队对各个进山路口严密把守。他们对来往山中的人员严格盘查,对疑为资助红军的嫌疑人员,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处以极刑。霎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井冈山地区。 为了解决红军缺乏食盐的问题,当地群众千方百计把食盐送上山去——把盐藏在竹筒内、篮子底下、双层水桶底内等,但常被识破,敌人越查越严,不少群众为红军秘密“带盐”而惨遭杀害。 当时担任井冈山茅坪乡妇女委员会委员的聂槐妆想到一个给红军送盐的好办法:把盐化成盐水,然后把一件吸水性非常好的新棉夹衣放进盐水中,待衣服充分湿透后再把它烘干,聂槐妆穿着晾干后的夹衣,罩上一件新外套,挎着一个装有山货的竹篮上山了,俨然一副出门走亲戚的农村妇女打扮,这样通过了检查,成功把盐送到红军手中。 但一个月内聂槐妆因多次上山引起了敌人的怀疑,敌人对她严刑拷打,逼问红军藏身处,她却毫不动摇,守口如瓶,最后被敌人枪杀,牺牲时年仅21岁。 在烽火硝烟的年代,缺医少药,盐水还成为红军伤病员清洗伤口的消毒液,弥足珍贵。 由于湘赣国民党军大举围攻井冈山,年1月,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出击,受伤的军长张子清隐蔽在深山区。时值大雪封山,交通断绝,粮食吃尽,张子清饿得奄奄一息,加之反动派封锁,医药奇缺,嵌在踝骨里的子弹未能取出,以致左腿发炎一直红肿到小腹。在这样严重伤痛面前,他仍关心着别人,把组织上分给他食用和洗伤口的盐全部送给了别的伤员。年5月,张子清在永新县洞里村的蕉林寺与世长辞,年仅29岁。 “年,研究党史的几位同志费尽周折在湖南找到他妻子时,她还在苦等着离开自己50多年的丈夫。望着眼前这位头发花白的红军遗孀,在场所有人泣不成声。”三湾改编纪念馆讲解员段超仁说。 这些为红军“带盐”的故事令人感慨。这些“带盐”人,为真理“代言”,为人民幸福生活“代言”,如春草不屈,铺下通向新中国的块块基石。 级生物技术班团支部 《首意宣言传播真理》 主讲人:张稚翎 年《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 但是,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它的第一个中译本是在浙江一个小山村里诞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正处在时局大动荡和思想大解放的状态,各种新思潮来势汹涌,冲开了传统的思想禁锢,围绕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态度,那几年里知识界先后发生了三次论争。 通过三次论争,马克思主义理论脱颖而出,成为新思潮中的主流。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论争中廓清了思想上的迷雾,逐步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级生物制药班团支部 党史故事 主讲人:姜思雨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党史故事关于“半截皮带” 年7月,红四方面军31军93师团8连战士周国才跟随部队穿越草地北上,草地路程走了不到一半他们就断粮了,只能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到后来连野菜也找不着了,他们只好开始吃枪带和鞋上的皮子。可这些东西也没坚持多久就被吃光了,于是大家解下自己的皮带煮着吃。当6位战士的皮带吃完后,大家对周国才说:“该吃你的了。”战友们都知道,周国才的这条皮带是年红军在任合场战斗中缴获的战利品。周国才实在舍不得吃掉自己的心爱之物,可为了抵抗饥饿,挽救全班战友的生命,他只得将自己的皮带贡献了出来。看着心爱的皮带被细细地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皮带丝,漂在稀溜溜的汤水里,周国才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当皮带第一个眼儿前面那一截被吃完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哭着恳求战友说:“我不吃了,同志们,我们把它留着作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延安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怀着对革命胜利的憧憬,忍饥挨饿,将这吃剩的半截皮带保留了下来。 在随后的长征途中,周国才的6位战友相继牺牲,只有他随红四方面军胜利到达了延安。为了缅怀牺牲的战友,他用铁筷子在皮带背面烫上了“长征记”3个字,并用红绸子包裹起来。年,周国才将这珍藏了几十年的半截皮带捐赠给国家。 “半截皮带”浓缩的,正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是战胜强大敌人和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半截皮带”的故事,激励着我们青年一代继承优良传统、勇于奉献。 级生物医学工程班团支部 党史故事 主讲人:赵笛 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是我们“支书讲党史”的第二期。上周带领大家感受到了“邱少云”的英雄故事,今天我再带大家回顾一个党史小故事。当时光追溯到年10月1日,彭德怀在张治中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彭德怀走着走着,忽然在沸腾的人流里发现自己的画像,浓黑的眉毛顿时拧了起来。他一个箭步冲过去,挡住了那几个抬着画像游行的人。抬画像的群众一下子没认出彭德怀,诧异地问:“你要干什么?!”彭德怀指了指他们抬着的画像,说:“这个人模样太难看,你们就不要举着他过街了!”抬画像的人一怔,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彭德怀竟伸手一把扯掉了画框上的画像。抬画像的人气愤至极,一把揪住彭德怀,大声叫道:“你知道我们抬的是谁吗?这是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常胜将军彭德怀!”几个民兵见状也围拢过来,指着彭德怀:“快!把这个坏人抓起来!”彭德怀不由得笑了:“同志们,同胞们,我就是彭德怀,就是这个画像上的人!”大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彭德怀接着说:“你们不用害怕,我只是想给你们提一点要求,以后不要抬着我的画框子来回走了,你们要举,就举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举象征革命的红旗!”众人闻言,热烈鼓掌。 级基础医学班团支部 党史故事 主讲人:赫鑫 --那个年代的“90后”陈延年:面向屠刀绝不跪下 陈延年又名遐延,陈独秀长子,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年生于安徽怀宁,年考入上海法语学校专攻法文,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年12月,21岁的陈延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习,摒弃了原先信仰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少年》月刊编辑工作。年秋,他加入法国共产党,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年夏,陈延年回国,于秋天被派赴广州工作,先后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部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他极为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区委领导机构,建立党课制度,着力于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党的团结。到年3月,广东党组织已拥有多名党员,是当时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组织机构最健全,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地方党组织之一。 年6月,陈延年和邓中夏、苏兆征等人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陈延年不仅是热血青年,更是革命烈士,是党的忠诚战士。年春,陈延年赴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被任命为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他当即转赴上海,途中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年6月,中共中央撤销江浙区委,分别成立江苏省委和浙江省委,陈延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陈延年和赵世炎等不顾危险,寻找失散的同志,恢复和重建党组织,积极开展斗争。6月26日,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为了得到上海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对陈延年用尽酷刑,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但陈延年以钢铁般的意志,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 年7月4日晚,陈延年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押赴刑场。刽子手喝令他跪下,他却高声回应: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几个执刑士兵用暴力将其按下,松手挥刀时,不意陈延年又一跃而起,这一刀未砍着颈项,刽子手也差点吓得摔倒。最后,他竟被凶手们按在地上以乱刀残忍地杀害。 英烈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精神烛照未来。在陈延年的家乡安徽省安庆市,近些年当地深入挖掘红色故事,举办陈延年陈乔年革命事迹展、红色宣讲等系列活动,多形式展现革命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对革命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赓续他们的精神。唯有在新征程上奋力前行,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先烈的时代伟业。 级生物技术班团支部 党史故事 主讲人:周书萌 西汉时期,大将霍去病饮马瀚海,封狼居胥,面对汉武帝的府邸封赏,他却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两千多年后,日寇疯狂侵我中华,文立正毅然投笔从戎,浴血抗战。当继祖母急迫催问婚事时,他也做了相似的回答:“我们在外只谈工作,根本不顾私事!”意思是:抗战不胜利,根本不考虑成家。 文立正,原名文立徵,字国遒,湖南衡山人。年4月出生在衡山县东湖镇天柱村一个军官家庭。6岁时,在家乡的私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老师的循循善诱,使他从小就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9月,文立正考入当时北平四大名校之一的辅仁大学,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大学生活。或许出于从小到大养成的习惯,或许出于对辅仁大学、对化学系的无比热爱,他总是过着刻苦的生活。清晨,太阳刚刚升起,他便起床开始背诵英语单词;上午,认真听取老师授课,做好课堂笔记;下午,几乎每天都呆在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写报告;晚上,则到图书馆翻阅各类书籍和资料,充实自己的知识。当别人在睡懒觉时,他却早已起床学习,当别人下课后游玩时,他却在认真读书、做实验。闻鸡起舞的生活,使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即使是面对从未接触过的全英文授课,他也能很快适应。在与弟弟往来的书信中,常能见到他用英语交流思想。平日里,他课余时间看书累了,便拿出口琴吹奏,同学们也十分喜欢听他吹奏出的优美旋律。 年12月18日,文立正写信给弟弟立徽介绍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情况。 在外求学的文立正,心中总挂念着亲人。他怀着满腔热忱经常给读高中的弟弟文立徽写信,勉励弟弟立志报国,“今夜一过,明天又是新年,你应当仔仔细细想想你所要做的事,如何准备你的将来,对着全国、全世界。”他告诫弟弟求学成材,“我希望‘你的面巾上有因打球流的汗,也有因读书流的汗渍’。”“一个人能解决吃饭问题,固然重要,但我以为终身毫无学问上的享受,何不长眠以休乎!”他的家书里,更有许多教诲弟弟修身养性、关心国事的言语。一份份家书,一句句嘱咐,表达了一位有理想有抱负青年的爱国之情,也传达了他对弟弟、对家人的深深爱意。 校园读书期间,文立正经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