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是摩梭人的传统节日转山节,转山节主要集中在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摩梭人聚居区的永宁、拉伯、大兴、新营盘、金棉等乡镇,其中重点在以格姆女神山为中心的永宁乡及泸沽湖周边地区。 转山节源于早期摩梭人的自然崇拜。摩梭人从游牧民族逐渐定居于山水之间,因此,摩梭人崇拜山和水,转山转海就是摩梭人崇拜自然的具体表现。据史书记载,元代末期,藏传佛教传入宁蒗永宁摩梭人聚居区,转山节就附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最初的“转山节”不是集中在永宁乡格姆山,而是摩梭人聚居的村寨靠着的山,后来,处于永宁盆地东西面的格姆山雄伟挺拔,摩梭人便开始崇拜格姆山,藏称永宁为“塔垅”,称格姆山为“森格格姆”,全称为“塔垅森格格姆”,意即永宁狮子山。格姆山雄伟壮观,倚天耸立,昂头挺胸,颇能代表摩梭人的气质,所以,整个泸沽湖周围地区的摩梭人就集中朝拜格姆山,其它地区的摩梭人,不能按期到格姆山朝拜,但仍有朝拜各村落所靠之山的习俗。 格姆女神山其形似一头卧狮,屹立于泸沽湖与永宁坝子之间,故又得称狮子山,是永宁的第一高峰,海拔近四千米,摩梭语称“森格格姆”。民间长期流传着这样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古时候,永宁狮子山下者坡村里有一个美丽聪慧、勤劳灵巧的姑娘,她一天能织出几十匹麻布。在她织布时,看到天上的彩虹、大雁,看到地上的鲜花、蝴蝶,都能信手织在麻布上,整个永宁坝子的人们都夸赞她、倾慕她、热爱她。没想到,天上的一个男神看中了她,在农历七月二十五那天,男神用一阵狂急的旋风把她卷上了天,整个永宁坝的人们都惊叫了起来,叫声呼天震地。天神慌了,放了姑娘,可是姑娘无法回到人间,她的身子附化在格姆山的岩石上,而她的灵魂则变成了一个女神,穿着白衣白裙,骑着白色的神兽,右手拿金笛,左手握一棵珍珠树,日日夜夜飘巡在格姆山上。当灾难将要降临,当猛兽猛禽要叨走牲畜,甚至牲口在糟踏庄稼时,她都要发出呼喊声警告人们。天长日久,女神就成了永宁地区的守护神,她不仅主管着永宁地区人口兴衰、农业的丰歉、牲畜的增减,而且还影响着妇女们身体的健美,婚姻和生育。所以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这一天,摩梭人都要到狮子山麓聚会,并以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祈求她保佑摩梭人人口兴旺、农业丰收、牲畜发展、百事顺昌。 永宁格姆女神山 “转山节”一般都在处暑和白露两个节令之间,而且以白露节令前后几天为多。这时节农作物即将成熟,是决定粮食丰富的关键时期,各村各寨,各家各户都朝山拜山,祈求保佑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样转山就成了摩梭人的习俗,并约定俗称于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为“转山节”。 转山 朝拜仪式由头戴黄色鸡冠帽,身披红袈裟的喇嘛念诵祭祀女神的经文,烧起大堆的新鲜松枝和柏枝,吹响海螺、法号。朝拜的人向格姆女神磕头跪拜,心中默默祷告、祈求女神保佑天下苍生无灾无难,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祭祀诵经 朝拜仪式后,人们便在格姆山麓,女神庙旁野餐。野餐的食物大都是摩梭人自制的特产佳肴,有猪膘肉、猪灌腿、猪灌肠、咣当酒、苏理玛酒等。野餐以家庭为单位,是摩梭人母系大家庭日常生活的缩影。在格姆山麓喝着香醇可口的苏理玛,吃着肥而不腻的猪膘肉,呼朋唤友,其乐融融。 野炊 野餐后,人们自动组织起来,跳起狮子舞。人们以舞蹈的形式,表达了与神的共通、交流,继而跳起古老的牛头马面羊角舞、凤凰舞,表示吉祥如意。随后举行赛马、荡秋千、对歌、跳甲搓舞等文体活动。 文体活动 转山节作为摩梭人的传统节日,充分展示了摩梭人精神风貌,集中表现了摩梭人的传统文化,既有原始宗教和佛教的祭祀朝拜活动,又有和谐欢乐的群众性的音乐歌舞;既有民族传统的体育竞技,又有摩梭人的饮食文化。集中展示了摩梭人的宗教习俗、文化艺术、体育竞技、饮食习惯、民族风情,是摩梭人传统文化艺术汇集的盛会,体现了摩梭人自然崇拜并经长期保留传承下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空间”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族性和民间传承性,体现出摩梭人以女性为主的母系大家庭社会形态,其所谓人间女性大,神界女神高,形成了独特的摩梭人母系文化。摩梭人从自然崇拜到原始宗教并融入藏传佛教,体现了多元宗教信仰共存的特点。摩梭人相对稳定的居住环境和独特的民族习俗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之间自然和谐的关系。 纳西族(摩梭人)转山节于年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丽江市非遗中心 丽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 编审余丽军/主编赵重合/责编何玉娟木文秀 北京专科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的有效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