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顺昌县元坑镇

区域概况

元坑镇地处福建省顺昌县西南部,西邻三明市将乐县,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23公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建置沿革

镇政府所在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玉屏山下,其周围有9个自然村,村子集中地势平坦,四周环山似坑,古称园坑,后以“元”音代替,称为元坑。解放前为顺昌县四区,解放后至年为顺昌县四区,年改为公社建制,年改为元坑乡人民政府,年8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撤乡设镇至今。

历史文化

元坑古镇有着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与历史底蕴。元坑既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杨时、游场的游历之地,也是朱熹得意门生廖德明的出生地,以及两宋之际一代名臣廖刚的出生与埋骨之处。众多的理学名家游宦、播学其间,使元坑古镇早在宋代就已称为名重一方的理学之乡,名家理念渊源传承,流泽山水,从而使元坑成为闽北也是福建地区最为重要的理学名镇之一。

建筑特色

元坑古镇至今还保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占地面积约平方米的萧氏祠堂年代最为久远,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民国初期改建为镇、区办公所在地后,迄今仅遗留祠堂大门。元坑古民居多为几组并列的四进院落,门楼梁架雕饰精美,穿斗月梁造形多样,椽板上铺设望砖,布局风格简洁明朗,充分体现了当时名门宅第的风范。

周边景点

文昌桥

据说,文昌桥的修建和元坑的文昌帝君崇拜、元坑士绅阶层的崛起密切相关。元坑水尾桥是由东郊陈氏于明正德年间创建的,后又经过万历、崇祯年间两次重修,已建成为五十二橺廊屋结构的廊桥。明代后期的东郊陈氏,已有族人开始取得科举功名,或步入仕途,显露出人文兴起的端倪。陈氏第九世岁贡生陈焯为寄寓文风昌盛之意,将水尾桥命名曰文昌桥。当时是否开始在文昌桥上奉祀文昌帝君,并不清楚。入清以来,文昌桥因遭乾隆三十六年()洪水冲毁和光绪九年()火灾烧毁而又两度重建,且保持了廊桥的结构样式,桥中央的一间廊屋为两层的阁楼,里面置有神龛和神像,供人们祭拜,其主神即为文昌帝君。清代前期正是元坑地区科举事业兴盛的历史时期,九村叶氏、东郊陈氏、福峰萧氏、秀水吴氏和张氏族等元坑各族,其时所出之功名,不仅举、贡、生、监不一而足,甚者不乏进士,如九村叶氏第十四世叶镇即为乾隆十三年进士。清代前期元坑乃至顺昌全县对于文昌帝君的崇拜信仰,应与这一时期文运昌隆的背景直接相关。嘉庆年间顺昌士绅谢钟瑾在《重修(县城)文昌宫记》中即说:“(顺昌)邑人祀(文昌)帝君素虔,城乡咸建庙,岁时祀奉不衰。”。元坑崇祀文昌帝君,先是在文昌桥上。至民国二十年(),元坑士绅始在文昌桥西头创建文昌阁,为文昌帝君专祀之所。由此可见,作为清代国家祀典的文昌帝君祭祀,对于元坑崇尚士习、重视文教之传统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持久的影响。

古祠堂

祠堂建筑是血缘宗亲制农业社会的典型代表,是一方宗族兴衰强弱的表征,因而往往也是村中最为精美的建筑。元坑的祠堂大多有装饰精细的砖雕门楼,门楼之内,是木雕繁复的门厅(兼做戏台),前院宽敞,二厢设廊,厅堂抬梁减柱,空间高大宏伟,是合族人士聚居、议事、公祀之所。

全石构大殿

全石构大殿:全石构大殿: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三年(年,元朝灭亡于年),为全仿木石结构建筑,其梁柱用料粗巨,契合早期建筑肥梁胖柱审美特征,石构件仿木程度极高,雕刻精美,风格独特,有极高的文化、艺术、科学价值。国家专家考察后,认为全国仅见。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和资料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或涉及版权问题,烦请邮件联系:sztygjgs

.







































白癜风症状及治疗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办法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zp/23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