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上世纪七十年代,顺昌一中后方靠气象台处,曾有一庙,后用作学生宿舍,住的主要是男生。其中,西边房间的铁锈味甚浓,因之前是机械厂房。 西边、中间及东边宿舍的顶上,没有封一层木条平顶,所以可以看到大的梁柱,也可看到屋顶,上面似乎有字,可能是清光绪年间修的。 从食堂平地到宿舍,要走两段石梯。第一段石阶有10多米,然后走上一个平台,再登上5米的较陡石阶。 现在的天天花园,过去有部队驻扎,起床军号较早,好像是5:30,嘹亮好听。学生是6点起床,起床铃也十分响。铃响后,生管老师会在各个宿舍前喊:“起床比勇敢咯,宿舍比整齐啊!” 那个时期,宿舍的西边还没有被开发成住宅区,高地上有许多酢浆草,也叫“酸咪咪”,四片圆的叶子,下面是细细的约10来公分长的茎。那时,学生在课余时间没什么游戏可玩,就常采酸咪咪玩:将茎部的皮全部剥掉,露出里面的芯,利用那四片叶子勾住,和同学的对拉,茎不断者为胜。常常是几个同学一起玩,若能连续胜利,那便是无上荣耀的事,能让人高兴很久。老而叶子黑的酸酸咪胜率较高,那高高壮壮的长得漂亮的却不行,此之谓“老而弥坚”。而且,将那茎部的皮全部剥掉,晾一晾,过会儿再参加战斗,蔫蔫的也容易取胜。这似乎再次诠释了“人不可貌相”的道理。 还有一种玩“斗鸡”的游戏。单脚独立,另一脚用手扳成三角状,膝盖朝外,用膝盖去攻击对方,若对方双脚落地,则赢得战斗。可以两人斗,可以群斗。宿舍前面的空地不多,所以常在操场边玩。后来,体育老师告诉大家,这游戏对膝关节不好,于是,学生们玩了一段时间就不玩了。 宿舍东边的高地上,是老师们辛勤耕作的番薯地和花生地,没什么好玩的。 有很长一段时间,寄宿生都是自己带米,用饭盒蒸饭。如果家离学校太远,从家里带米不方便,也可以到街上买。 卖米的地方靠近水南桥,大概是现在兴业银行的位置。当时,米很便宜,大约三毛钱一斤。可要将十几二十斤的米驮回宿舍,也是一件苦差事。那个时候,还没有南北街,学校到米店的路并不好走。往县政府那条大道去,路程太远,一般都从一中旁的一个巷子(现南北街的位置)走下去,或者走公安局右边的土巷子,不过要转几个大弯,或者从公安局左边过去,经过原来教育局的门前。总之,没有什么好走的路。 当时,有调皮的同学每天吃过晚饭就上街玩。估计觉得每次都走同样的路,没有什么意思,于是,就开始研究从一中到街上到底有几条路,结论是有7条。因此,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大家每天都可以走不同的路,高高兴兴地上街了。 当时,寄宿生的生活比较艰苦,要自己蒸饭。每天要先洗好米,把饭盒放到食堂的蒸笼里蒸。每次都要记住自己放饭盒的蒸笼和饭盒的位置,因为有近二十个方形蒸笼,每个蒸笼有两层,可以放50多个饭盒。到中午或晚饭时间拿饭时,要及时找出饭盒,因为还要去排队买菜。 米饭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事,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吃菜还是个难题。食堂卖的菜5分钱到2毛钱不等,不是很贵,可也不怎么好吃。不过,有时候边上教师食堂有菜卖,大家就能买到比较好吃的菜。有些同学家里给的伙食费不多,只能周末回家带些咸菜配饭,大头菜、什锦菜、咸鱼之类的,若带上夹杂点红烧肉的腌菜,算是很好的了。也有人带黄豆,放些盐,用牙缸放到蒸笼里蒸熟,味道还可以,就是黄豆的腥气较重。家里条件更困难的,就用酱油配饭,也有用盐加开水当酱油的。 虽然条件艰苦,却是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 (林雪莲) 来源:顺昌时空 赞赏 长按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白癜风怎么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