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贵为一国之君,乃是至高无上的。既享受着他人无法企及的皇权,又体验着天下人羡慕的贵族生活。

中国历史悠久,经历的朝代诸多,史上的皇帝有落魄,有精致尊贵的,也有充当他国人质而归的,更有一生都在“逃难”的,这位皇帝便是宋高宗赵构。

历史上对宋高宗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民间众人对他怀有可恨之心,只因他身为皇帝先是对金国“摇尾乞怜”,眼睁睁看着北宋大好河山落入贼人之手,又重用奸臣秦桧,让民族英雄岳飞死于毒手之下,不得不引起公愤,使世人恨之入骨。

史学上,对他又是肯定的。

在江山危机之时,他临危受命,重整山河,将支离破碎的帝国拯救,引领时代走向巅峰。宋朝的巅峰时刻,很难否定有他的付出所在。

正如元祐太后发布在高宗继位诏书中所说之言:“汉家之厄十世,宜光武之中兴,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坐实了赵构是赵宋的中兴之君。

在成为宋高宗前,他只是宋徽宗的第九子。

赵构生于大观元年五月,从小天资聪颖,授定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蜀国公。

大观二年(年)正月庚申日,赵构被封为广平郡王。

宣和三年(年)十二月壬子日,进封为康王。

宣和四年(年),赵构行成人礼,并搬到宫外的府邸。

靖康元年,当金兵第一次包围开封府时,金军下令宋朝的亲王、宰臣前去军中议和。宋朝拟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地,派宰辅前去交割土地,亲王前去送金军过黄河。

宋钦宗召赵构前去参加,赵构不畏生死,自请前去。虽被金军扣留帐中十余日,但赵构却被误以为不是真正的皇子而得以回朝。

同年,金兵再次南侵时,他奉命出使金营求和,好在守臣宗泽劝其留下,赵构才免遭被金俘虏。

靖康元年(年),金兵再次包围开封。

靖康二年(年),史称“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

而在靖康之变后,赵构侥幸逃脱于南京应天府随之即位称帝。

从赵构第一次主动入金议和,对金军的态度是较为强硬的;后来在逃亡之下,对金军“摇尾乞怜”,惹得民间许多人无法认同,身为北宋皇帝,竟要对金军“俯首称臣”,实乃北宋之耻辱。

而让民间最为愤恨的是,宋高宗赵构将一心金忠报国的岳飞斩首,对父兄被金俘虏一事,赵构也没有决议要将他们解救回归。

诸多因素,让百姓看到这位帝皇的无情、自私,听信奸臣,滥杀无辜。

起初,在赵构即位之后,因为形势所迫,他不得不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对抗金兵。后来他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的妥协、忍让。任用秦桧这一举措,同时为岳飞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众所周知,岳飞是抗金名将,被后世称为民族英雄。

他从二十岁起从军,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不少于数百场。

绍兴四年(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岳飞北伐四次,在金军攻打江南时,力主抗金。他的一生为收复大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可正是他有着太多的丰功伟绩,让奸臣秦桧不得不对他下手,以免他的存在阻碍了“求和”之路。

绍兴十年(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

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

绍兴十一年(年),为了向金表示明确的求和之意,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

不久之后,为了彻底“安抚”金国,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用“莫须有”的罪名戕害其父子俩。满是屈辱的“绍兴和义”,正是那时签订而来。

此条约规定,北宋愿意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

自此,宋朝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方首脑恭贺正旦、生辰等礼品恒河沙数。

对外不断输送,对内压榨百姓的利益,对百姓的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让百姓对这位帝皇颇为失望。

一国之尊,被宋高宗赵构当的“颜面尽失”,他丢的岂止是自己帝皇的脸,丢的乃是大宋王朝的尊严。

面对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赵构再次成为逃难皇帝,其准备再次与金议和的行为,举措,是彻底失了民心。

身为百姓的王,他是失败的。身为国家元首,理应明白,稳定江山的重要之一,就是稳定民心。

虽然,赵构失了民心,被百姓所“恨”,但历史上亦是认可他的另番作为。

谥法"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历史是由后人评定的,从赵构的这个谥号高宗上看,当时的人们并没有简单粗暴的把他直接定性为昏君。

其实,说赵构完全不是明君,就有点断然。他心里是知道岳飞乃是一代忠臣,也正因为岳飞太过忠良。

面对宋高宗时,却时刻想着迎回徽、钦二人的旗号,这搁哪个皇帝,听了心里都会不快,

显然,在赵构的心里是明镜似得。他既知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但迫于政治局面,身为皇帝,他不得不以大局为重,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为了复国,重建南宋的他,做了许多举措。

在百姓眼里,只看到他一味的“依附”金国,杀害忠良。宋高宗知道,面对金兵的入侵,连年战事必将引发百姓流离失所,经济损失惨重。

选择求和,一方面是力保减少领土的流失,以免生灵涂炭;另一方面,不得不说多少有点个人因素。他的懦弱,也是导致求和的因素之一。

好在一边求和,一边避难之时,宋高宗“深谋远虑”的就已着手恢复北宋。

随着朝廷有序的恢复,他会定期临朝听证,也会“开张圣听”。

但凡遇到重大事宜,就召集文武百官,一起商讨国家大事,认真听取臣子的意见,予以采纳。这也让宋高宗的政治举措被称为“中兴之治”。

绍兴十二年,推行经界法。

绍兴三十年前免除一切租赋,通俗地说,就是宋高宗一朝三十四年,自始至终不曾对流民收取租赋。”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南宋的轻工业、文化产业、外贸、金融都非常繁荣。

可见,宋高宗赵构在政治上并非“无为而治”。

《宋史》里对他的评价是肯定的: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

在他的一生中,逃难、懦弱是避不开的评价;用最落魄的皇帝来形容他也不为过,可他

为南宋江山的付出是历史的不可磨灭的政局。

这位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在“明哲保身”的一生中,经历着褒贬不一的评价。

至于,宋高宗究竟是昏君,还是明君,要看我们站在历史的哪一个角度去评价。

毕竟,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凡事都不能绝对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ms/130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