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树下,白竹塘,云津门……哪里是你梦牵魂绕的故乡,哪儿有你挥之不去的记忆。余图连载推出《新余县地名志》(版),带你走进老县城,回忆旧地名。。。 行政区划?水北公社(2)钱圩大队位于水北圩东8公里山坡上。东北有白泉水库和社办前进煤矿、社办畜牧场,与高安县交界,东南溪流遍布,和清江县接壤,中部有公路横贯,西至水北圩,东北达前进煤矿。辖22个生产队,12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凤鸣乡。解放初属水北区钱圩乡。合作化时,由8个初级社并为2个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水北公社钱圩大队。年划归钱圩公社钱圩大队。年改为前进大队。年复为钱圩大队。白泉村于年从高安田南公社划入管辖。 钱圩大队驻地。座落于山坡上。水北至前进煤矿公路在村中通过。全村含8个自然村:上屋,下屋,旧楼下、新楼下,寨里、李家、傅家、白竹,共户,人。耕地亩。有公社中学l所。(钱氏族谱)七世德谦、德让于北宋淳化间,从宜春迁禄塘即钱塘。该村原以姓氏及池塘取名钱塘。元初,设圩每逢阴历一,四,七赶集,改名钱圩。钱品松,德国留学,国民党六大国大代表。钱树桢,号干群,民国末期任袁州专员公署一科长。 湖洲上位于钱圩北1.5公里山脚下,四面环山。15户,89人。(钱圩族谱)德谦,德让后裔,于南宋淳萜间由钱圩分居。该处因江湖水流冲积成洲地。以村处湖洲之上得名。 白泉处于钱圩东北2公里山脚下。村北为公社前进煤矿至英岗岭煤矿公路,村东紧靠高安县。68户,人。元末由宜丰新溪迁此。因该处有一泉水,以泉流清澈,水自如镜而得名。 梅家建于钱圩西0.5公里山坡下。北邻水北至前进煤矿公路。14户,61人。该村宋朝时为梅姓所居,后罗姓于元初从上高安县水口罗家迁此。 曾家位于钱圩西南1公里山脚下,东西各有一条小江,北邻公社至前进煤矿公路。40户,人。曾姓于明中期由永丰睦堂迁此。 简家位于钱圩西南2公里山坡下。27户,人。简姓由四川迁至玉杨洲(今宜春市)鸡屎窝,后分居水北街。又迁居高安相城简家。于清朝中叶迁此。 下港位于钱圩南0.5公里山坡上,北邻水北至前进煤矿公路。41户,人。(钱圩族谱)元善于后唐清泰年间,由浙杭临安徒此。村居禄塘田港之下得名。 上家位于钱圩南0.5公里小山坡上。25户,人。(钱圩族谱)友源于明洪武间,由钱圩分居。因村处钱圩之上,故名。 老月塘座落于钱圩西南1.5公里雅溪江畔。14户,74人,(钱圩族谱)明万历年间,由钱圩分居。因村有池塘似月形,故名月塘。明崇祯年间,因分居新月塘,原居遂名老月塘。 新月塘位于钱圩西南1.5公里山坡下。11户,47人。(钱圩族谱)明崇祯间,由老月塘分居。 峡江位于钱圩东南0.5公里山丘上。59户,人。曾姓于明末由永丰睦堂分居曾家,后又迁此。以山坑小溪得名。 大里建于钱圩东1公里山脚下,东邻清江县。9户,44人。有赵、艾,董三姓。赵姓始居,宋初由安徽迁此。原名寨里,后简化成大里。 南陂大队位于水北圩西北0.5公里处,座落田畈中间,紧靠蒙河支流西岸,溪流密布。东北部有图陂水库,水源充沛,南邻水北圩,有公路横贯,西北界慕江大队。辖18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水北乡第3保。解放初属水北区颖江乡。合作化时,由4个初级社转为蓝溪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水北公社蓝溪大队。年并入东方红大队,即水北、南陂、勾陂大队。年又分出为南陂大队。 南陂别名蓝溪。大队驻地。东有新蒙河(年蒙河改道)。户,人。村内有四年、六年、七年、八年、十年5村,均属张姓。(蓝溪张氏族谱)张显于宋淳熙间,从四川曲江徙水北之蓝溪。寓山青水秀之意。后截溪流筑陂,更名南陂。 图陂位于南陂东北1公里田畈中央。北邻新蒙河,东靠图陂水库。75户,人。(图溪敖氏族谱)敖能于明嘉靖间,从水北大参第徙居于此。因村前有一山,名涂山,山下有小溪,取名涂溪,后演变为图陂。 金星大队位于水北圩东1.5公里山丘下。西南紧靠蒙河,公路横贯中部,东邻龙骨大队,西至水北大队,东南接黄坑大队,东北靠龙坑大队。辖23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户,人。解放前夕属水北区水北乡。解放初属水北区5颖江乡。合作化时由9个初级社转为金星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金星大队。年分为老港、金星、刘家三个大队。年并为金星大队。年分为金星,龙坑大队。以金星灿烂象征社会主义金光大道而命名。 街边大队驻地。蒙河流经村南,西北有水北至钱圩公路。包括肖家,符家两村,共户,i人。(金田符氏族谱)安世、安静兄弟,因金兀术南下,于北宋宣和二年,由豫章迁喻北金田。不数年,又分居于此。因距金田街近在咫尺,故名。肖复何,大学毕业,中南矿冶学院副教授。肖美奇,肖复何之女,生于一九五七年,初中文化,全国五届人大代表,评为三八红旗突击手。 金田街位于街边东北0.5公里平地上,紧靠水北至钱圩公路北侧。含4个小村毗屋相连。户,人。(符氏族谱)安世,安静兄弟于北宋宣和二年,由豫章迁此。村后有金粟岭,村建岭下田港中,故名。后设集圩,名金田街(早废)。 老港建于街边东1.5公里小丘上,傍公社“三八”茶场。含上,下老港两屋。户,人。(桥头简氏族谱)午光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从枫林迁居于此。原名上港,在此田港,该村兴居最早,又更名老港。 行田位于街边东0.5公里田畈中,南邻蒙河。78户,人。(桥头简氏族谱)宋绍兴间,由枫林徒此。以田畔长有杏树,得名行(杏)林树下,后演变为行(杏)田。 新屋座落街边东南1.5公里山脚下,西邻蒙河。22户,i27人。(桥头简氏族谱)永固于明永乐八年,自老港迁居桥头。后因移宅,分新老桥头,此村为新桥头(即新屋)。 毛狗堎位于街边东北2公里小山丘上。年由公社畜牧场改为“三八”茶场,现有职工36人,土地亩,其中种植茶叶亩,预计年产茶担。因山丘中经常出现毛狗(即狐狸),故名。 龙骨大队位于水北圩东6公里,雅溪江沙洲中央。全境属丘陵地,东部大岭山海拔i24.4米。公路横贯于北部,东南有胜利水库,东接钱圩大队,西与金星大队为界,南邻泉塘大队,北靠跃塘大队。辖28个生产队,11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凤鸣乡第19保。解放初属水北区龙骨乡、泉塘乡。合作化时,由3个初级社转为大溪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水北公社。年由龙骨桥、三三、大溪三个大队转入钱圩公社。年并入水北公社,尔后将龙骨桥,三三、大溪三个大队合并为龙骨大队。年又将龙骨大队改名胜利大队,年又复为龙骨大队。 龙骨桥大队驻地。原为一祠堂。以小溪婉蜒,架桥处如龙头,叫龙角桥,后演变为现名。 张家位于龙骨桥西北1.5公里山坡上,西傍雅溪江。37户,人。(棣村张氏族谱)子昭于宋真宗咸平初年,由新淦徙渝北棣村。传至二十一世孙,于明洪熙间由棣村分居。 袁家位于龙骨桥北面1.5公里,油茶林小山下,南有水北通往前进煤矿公路。50户,人。袁姓于元朝由九江迁太和,旋迁赣州,三迁于此。 黄家建于龙骨桥北1.5公里田畈中央,小溪纵贯村西,南傍水北至前进煤矿公路。48户,人。黄娃于宋朝年间,由丰城徙居于此。 水洲上位于龙骨桥北1公里山坡上,紧靠水北至前进煤矿公路北侧。25户,人。李姓于清乾隆间,由宜春三村李家迁此。村建在小溪旁,原名水口。后因低洼易涝,遂移居于此,离原地1公里,形成似洲地,故名。 廖家位于龙骨桥北0.6公里平地上,紧靠水北至前进煤矿公路南侧。80户,人。廖姓于明初从湖南衡阳迁荻斜。清康熙年间,从荻斜迁此。 熊家位于龙骨桥北偏西0.3公里,西傍雅溪江。户,人(其中包括老屋20户,人在内)。熊姓于清初由高安石桥脑巷口迁此。 塘边处于龙骨桥西偏北0.5公里山脚下。东傍雅溪江,北邻水北至前进煤矿公路。20户,85人。(楼山简氏族谱)远叔于宋绍熙间,由枫林徙居楼山。传至二十三世孙,于清康熙间,从楼山分居.以村前有塘得名。 洪家位于龙骨桥东南0.3公里山脚下,西枕雅溪江。98户,人。(溪山洪氏族谱)阳方于宋朝间由高安徙渝北漉塘。明万历四十年,益魁、益宁兄弟迁龙溪,旧曰淡山,或曰双棱(即洪家)。 村前建于龙骨桥南偏西0.5公里山坡上,东傍小江。29户,人。简姓于清初由四川迁此已有14代。因村北原有一村(现废),故以相对位置取名。 柘坑位于龙骨桥西南0.8公里山脚下。四面环山,大岭山耸立于西北。25户,人。(黄坑傅氏族谱)丙文于南宋景定间,从黄塘(今黄坑)分居。因村处山坑,有柘树,故名。 大溪桥建于龙骨桥南偏东2公里山脚下。西傍雅溪江,北有胜利水库。86户,人。包括赵家50户、卢家24户,潘家12户。卢姓于清末由高安桂花树迁此。因村处两溪汇合处,溪上建有石桥,故名。赵辉,号德安,清朝拔贡,瀛洲书院山长,著有《赵鹤巢遗稿》十六卷共四册。 枫树下位于龙骨桥东南2.5公里山坡下。西北邻小水库,东南与清江交界。31户,人。赖姓于清初从浙江迁此。以村旁枫树得名。 罗家位于龙骨桥南2公里小山丘下,北傍简易公路。14户,77人。罗姓始居。后傅姓于民国初年由小水迁入。沿用原名。 北港大队位于水北圩西南3公里平地上。西北傍上新公路,南有蒙河环绕,全境属山谷平地,田畴开阔,水源充沛。南部边缘狮山耸峙,海拔米,并与下村公社交界。辖21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水北乡。解放初属水北区上仁乡。合作化时,由5个初级社转为上仁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北港大队。年分为水南、北港、团结3个大队,年合并。年复分开为北港大队。 邓家大队驻地。西北紧靠上新公路,南有蒙河环抱,地势平坦。46户,人。(辋溪邓氏族谱)邓爵于南宋绍兴二十年,从南昌府海南迁此。 官城座落于邓家东北1公里平地上,紧靠上新公路东侧。36户,人。(喻北钟氏族谱)如水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王里之庆阳江徙此。(会昌邹氏族谱)邹姓于清康熙年间由会昌大洞半畲迁此。据钟氏谱载:建村时,始祖中进士,出任河南知县,为故居取名官城。 欧林位于邓家东北1.3公里山坡上。42户,人。(官溪简氏族谱)瑞昌于南宋开禧年间,迁居木湾。宋元祜三年,分居排江。清雍正年间,从排江分居。“凹”,方言称欧,即山坑之意,村建山坑丛林中,故名。 北港紧靠邓家东北0.1公里的田畈中央,上新公路东侧。户,人。(北港张氏族谱)元至正年间,茅齐从下村枫塘庙迁此。因村处大片田港之北得名。 圳上座落于邓家东南0.3公里田畈中,南面紧靠蒙河。户,人。(黄土张氏族谱)宋未,由福建顺昌县茶山口迁此。村建水圳之北,故名。 水南别名水南桥。位于邓家东南1.3公里山坡下。紧靠蒙河南侧,故名。户,人。(黎氏族谱)宋元祜年间,黎道能由鹄山递步分居。 勾陂大队位于水北圩东南1.2公里山坡下。南部山峦起伏,北部蒙河环绕,东邻楼山大队,西北靠水北大队,南接石上大队。辖11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户,6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水北乡。解放初属水北区颖江乡。合作化时,由4个初级社转为金华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勾陂大队。年并为东方红大队。年复分为勾陂大队。 勾陂大队驻地。西北蒙河横贯,飞架一桥,有公路沟通南北。户,人。(黎氏族谱)十四世仲清于明景泰年间,由鼠岗岭徙居上缑溪。至十五世文敏于明成化年间,由递步迁下缑溪。原名缑溪,又名沟溪。分上、下屋,毗屋相连,均属黎姓。因西有溪水建陂,演变为勾陂。 下坊建于勾陂东0.5公里山坡下,介于蒙河与水北通往罗坊公路之间。63户,人。(下坊简氏族谱)吉辩于宋末从云泉暇坑(今泉下村)分居。因由泉下分居,名曰下房,后演变为下坊。 枫林周家位于勾陂东南1公里山坡上。30户,人。原居简姓,后迁走。周姓于明末从吉水泥田周家徙此。此处枫树成林,故名。 黄家位于勾陂西偏北0.5公里。北傍蒙河,东南有独马峰和先锋水库。37户,人。(缑溪黄氏宗谱)元至元二十七年从鹄山大塘迁此。 黄坑大队位于水北圩东南5公里山坡上。四周丘陵环绕紧靠蒙河东侧,东北邻龙骨大队,西靠楼山大队,南连陈家大队。辖13个生产队,11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凤鸣乡。解放初属水北区黄坑乡。合作化时,由3个初级社转为黄坑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水北公社黄坑大队。年分为黄坑、小水、公塘三个大队。属黄坑公社。年并入新桥公社。年复为水北公社黄坑大队。 黄坑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西邻蒙河,上有七星石桥一座。户,人。(黄坑傅氏族谱)以贤于元泰定二年,从黄塘徙此。以村居黄土丘陵山坑,故名。 井村位于黄坑东北2公里山坡下。48户,人。(黄坑傅氏族谱)彦升于宋绍兴间,由清江石头里徙黄塘,数传子孙繁衍,分居上小水、下小水、井村。因缺水,四处挖井,取名井村。 上小水座落于黄坑东北1公里山坡下,北靠大岭山。81户,人。(黄坑傅氏族谱)彦升后裔于宋宝庆年间,由黄坑分居。因山坑缺水,赖山溪水灌田,取名小水,后又分上、下小水。 山背位于黄坑北偏东1公里山脚下。41户,人。(傅氏族谱)彦升后裔于宋宝庆间,由黄塘分居。村背山而建,故名。 老屋位于黄坑西北1公里山坡下,西临蒙河。21户,人。(桥头简氏族谱)宋仁宗年间,世昌、荣昌,瑞昌三兄弟同居袁州牛栏峡。荣昌后裔午光,于宋绍兴三十二年,从枫林迁居老港。午光后裔永固,于明永乐八年由老港徙此。因村傍濒江,上有石拱桥,村居桥头,故名。有新老屋之分。 下小水座落于黄坑西北0.8公里山丘上。北靠三八水库,西南濒蒙河。54户,人。(傅氏族谱)彦升后裔于宋宝庆年间,由黄塘分居。以村处上小水之下得名。 钟家紧靠黄坑东面0.3公里山丘上。32户,人。村侧有一泉,水流不竭,可灌田数十亩。(高坳钟氏家谱)天德于宋淳化年间,由湖洲上徙居。至宋天圣年间,从高坳迁此。 公塘位于黄坑南偏东0.8公里山脚下,西南形成狭长的山谷平地,蒙河流经其间。90户,人。(公塘谢氏族谱)九韶于元中统年间,由喻北之金里巷口迁此。分新老屋,原有8房,共用一塘之水,得名。 竹古塘座落于黄坑东南1.5山坑中。村侧有竹古塘水库,北有通往泉塘简易公路。12户,67人。卢姓于元天顺年间,由县城西门卢家迁此。原为公塘庄田,村建竹林塘畔,取名竹管塘,后演变为现名。 刘港位于黄坑南1,2公里田畈中央。西邻蒙河。15户,66人。刘姓于南宋时,由清江铁树下迁此。村处田港之中,故名。 洲上处于黄坑南偏东1公里平地上,西靠蒙河。30户,76人。(洲上葵氏族谱)基祖于明洪武年间,由清江运塘迁此。因村傍蒙河,水流冲积成洲地,故名。 楼山大队位于水北圩东南3.5公里山坡上,蒙河西岸,属丘陵地。辖13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户,人。耕地2亩。解放前夕属水北区新桥乡第8保。解放初属水北区楼山乡。合作化时由6个初级社转为楼山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水北公社楼山大队。年属黄坑公社楼山大队。年并入新桥公社。年复为水北公社黄坑大队。年分出楼山大队。 樱山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形似楼,故名。东傍蒙河。户,人。(楼山简氏族谱)宋仁宗时,世昌,荣昌、瑞昌三兄弟,同居袁州牛栏峡。荣昌迁渝北枫林。后裔远叔于宋绍熙间,由枫林迁此。 墨涧紧靠楼山北偏西0.3公里,油茶山下,三面环山。29户,人。(简氏族谱)荣昌后裔于清中叶由楼山分居。因村从楼山简家分支,故名新简家。后谐音演变为星涧。 袁家紧靠楼山东北0.2公里平地上,东邻蒙河。48户,人。袁姓于清初由分宜县杨桥迁此。 潭江大队位于水北圩西南4公里,蒙河南岸,紧靠上新公路西侧,地势平坦。东北与鹄山公社接壤,西邻仁和公社,南界下村公社。辖11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户,5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张家、胡家、陈家属水北区水北乡,潭江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水北区上仁乡。合作化时,由4个初级社合并为团结高级社。年转为水北公社团结大队。年并为北港大队。年分开为团结大队。地名普查时,因与泗溪公社团结大队重名,更名潭江大队。 潭江大队驻地。座落田畈中央,蒙河支流汇合处,与仁和、鹄山公社交界线上。包括温家,何家两村,共66户,人。(潭江温氏族谱)吉祥于清康熙四十九年,由广东湖州府嘉应州(今梅县)石坑迁此。何姓于清乾隆年间由仁和穑诞西村迁卜塘,后旋迁于此。以村东有江,下游有深水潭,故名。 库溪别名库溪张家。位于潭江北偏东0.8公里田畈中央,上新公路西侧,与鹄山公社交界。两村毗屋相连。东有张家,西有黎家(属鹄山公社管辖)合称库溪。张家38户,人。(蓝溪张氏族谱)明洪武四年,张益谦入赘库溪黎义昭外祖家为婿立籍。后又有张姓从下村龙坑迁入。此处水源不足,将溪水拦住,蓄水灌田,故名。 胡家别名上仁胡家。座落于潭江东偏南0.5公里山脚下。东北靠狮子山,西傍蒙河。68户,人。(东溪胡氏族谱)宋朝时由河南开封府安城县群上村迁此。后有胡亮阳、文阳于明嘉靖二十八年,由石门(早废。今修胡家水库)迁入。 陈家建在潭江东南1公里山坡下,东北山峦耸立,南龙山海拔米。西环蒙河。南面紧靠下村公社。26户,人。陈姓于明朝年间,从清江县新溪迁清江县乇义塘。旋迁于此。 如何预约进馆 图书馆开放时间 每日上午08:00—11:30, 下午14:00—17:30(17:20后停止入馆), 逢周一闭馆。 少儿馆预约-6447 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