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开枝散叶、生生不息,蕴育出优秀的中华儿女,而且每一种姓都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富、贵贱、高低之分,任何一个姓氏的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堂联,中国姓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以楹联的形式对家族堂号的补充说明,亦称祠联,主要用于家族祠堂。是以艺术手法把姓氏发祥地、祖先居住地、名号、官位以及后人对先祖怀念等内容反映出来,从而达到数典不忘祖之目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先人们用文学的方式,尤以对联的形式对本族姓氏历史和人物进行缅怀、歌颂和赞叹,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创造。寻根追祖,崇拜故土祖根。寻根溯源,乃是人类之天性。中国人由于历史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尤为重视自己的来龙去脉,崇拜祖先,依恋故土。几乎所有的姓氏堂联都有这方面的“寻根联”。 廖氏宗祠通用堂联: 慈孝友恭,一堂吉庆; 诗书礼乐,满室荣华。 世彩堂高,历代多贤承祖训, 武威望重,传家有道起人文。 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 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 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廖氏宗祠“万源祠”联。为纪念三世祖政廖妣梁安人,廖政第七世孙旺生、九生、曹福、石崇、汝贤等五大房后裔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岁(年)在上杭古田建廖氏宗祠“万源祠”,占地面积平方米。民国初年,为推行新学,该祠改设“和声学校”。祠堂大门横批石刻“北郭风清”(为纪念先祖扶公,字文起,号北郭先生,东汉时人,博学多才),两边镌刻着这副对联。此联实为办学宗旨,意谓: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本族培养新型弟子,继承弘扬优良家风。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后,该祠又改为“曙光小学”。年冬,著名的古田会议在廖氏宗祠“万源祠”召开,该祠成了古田会议会址而永载史册,誉传五洲。 汝南世泽;五经家声。 上联典指廖姓望族汝南郡。下联典指明·廖谨,恬静力学,淹贯经史,人号“廖五经”。 名荣万石;性慧六龄。 上联典指北宋顺昌人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少年时曾跟从杨时学习,崇宁年间进士。宣和初年官监察御史,当时蔡京专权,他奏论无所回避,后出知兴化军。南宋绍兴年间历官吏部员外郎、御史中丞,对于朝政知无不言,曾建议起用有德望的旧相,因此得罪了秦桧,改任工部尚书。著有《高峰文集》。他四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都任将帅,做到太守一级的官,当时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代顺昌人廖衡,幼年时机敏过人,六岁能写文章。县尉下乡催租时遇见他,把他抱到县衙,他当场吟诵《雨中山茶》诗,人们大为惊奇。十三岁中乡举,后任转运判官。 三州世泽;万石家声。 上联典指自晋至唐历时数百年廖氏家族之显赫。“三州”是指廖氏先祖廖彦光的六世孙有三兄弟封为郡公,长为廖延邦,封清河郡公;次为廖延龄,封武威郡公;三为廖延春,封太原郡公。这是廖氏首次分为三郡,也就是三州的由来。下联典故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说汉时廖扶(即北郭先生)聚谷万石救济百姓灾荒,故而家声远播;另一说是宋时廖刚和四个儿子均年薪二千石,共万石,父子号称十贵,其居舍门额宋皇帝御封为“万石家风”、“世彩堂”。“万石(读Dàn音担)”,指廖刚,宋徽宗崇宁年间(-)官至工部尚书;他的4个儿子廖迟、廖过、廖遂、廖遽同朝为将帅,年俸禄都在石(斤〔60kg〕为一石)谷以上,5人皆重信义,一门官俸累计超过1万石。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 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山茶咏句;性慧六龄。 全联典指宋廖衡,幼警敏绝人,六岁能文。吟雨中山茶诗,人皆大奇之。 著归田集;称谪仙人。 上联典指北宋将乐人廖正古,字明远,治平年间进士,任西安知县,有惠政,曾多次提出王安石的“青苗法”于民不便。后辞官回乡,著《归田集》。下联典指北宋初顺昌人廖执象,字逊父,七岁能写诗。道士陈抟见到他时,说:“你是谪仙人(才学优异,如谪降人世的神仙)。” 绿荔名族;紫桂书堂。 上联典指北宋宜宾人廖有衡,字致平,熙宁年间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家中有两棵荔枝,果实为绿色,味道甜美,他的好友黄庭坚称他家为“绿荔廖氏”,后来人们便用这个称呼来区别他和其他廖氏家族。下联典指北宋荆州人廖君玉,字国华,元祜年间以朝请郎知英州。他平生好学,此时在桂山建书堂,名叫“紫桂堂”,政务闲暇时就在堂中读书、吟诗。 名荣万石;世彩名堂。 上联典指宋·廖刚,忠正耿直,疏陈无所避,官御史中丞,不阿权贵,几欲抗秦不成,改工部尚书,所生四子,皆居高官,人称“万石廖氏”。下联典指宋·廖莹中,建书堂名“世彩堂”。 武功垂汉史;威德冲神朝。 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而记载大历史上。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的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 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 此联为廖氏宗祠“汝南堂”堂联。 力行仁义事;奉献忠孝心。 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廖氏宗祠联。溪口村是南平廖姓最为集中的一个行政村,人口约五千人,廖氏宗祠就座落一村后的一小坡上。晋末永嘉之乱,中原人民为了避乱事,相携外迁,廖氏祖先就于其时入闽。今日溪口廖姓始祖廖钱于明洪武三年(年)由尤溪入溪口村,从此繁衍生息,是为溪口廖氏开基始祖。宗祠南向,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九五年迁于现址。祠宇系仿清建筑风格,宽大敞整洁,门墙中额为清嘉庆甲子年石刻“廖氏宗祠”,昭然醒目。门前平台左侧面立有数方清代重修祠碑记,以及现今《迁祠记》碑。祠之正厅设一神龛,龛中供廖氏祖先神牌,上额“武威隆望“,”“武威”即其郡望,各地廖姓多同此,以示宗族源流长远。在香港,廖姓为当地四大姓氏之一,其祖先多源出于延平,在台湾的安平、彰化、淡水等地,延平廖氏裔亲亦不在少数。按照旧例,溪口廖氏于每年正月初六,春秋致祭,宗祠逢每年八月秋风便邀请五十岁以上老人相聚于此,增进亲谊。 肇候封于德庆;倡节义于南宫。 上联典指明代巢湖(今属安徽省)人廖永忠,征南将军,封德庆侯。下联典指明代南京大理少卿廖庄,是一个生性刚烈、恬淡的人,喜面折人过。因一封奏折惹怒了明景帝,被贬至四川宁羌驿,充任驿丞。景泰八年正月,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廖庄被起复回到南京。 派衍天横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 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感念恩深,小姑呕血; 伤心春尽,嫠妇悲吟。 上联典指廖忠臣妻欧阳氏抚养小姑,与亲女同乳,欧阳氏殁后,小姑泣至呕血,病年余。下联典指清廖云锦为马氏妇,早寡,其《咏秋燕》诗云:“伤心春雨香泥尽,羡尔先归到故乡。” 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 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 福建省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 崇连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 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 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廖氏宗祠崇远堂联。此联以鹤顶格镶嵌“崇远”堂名。上联“诏邑”,指的就是福建省诏安县,“官陂”,指的就是诏安县的官陂镇,而“虎溪”,指的就是位于台湾省云林县的虎尾溪。一对楹联简单而清楚地说明此支廖氏族人所从而来的问题。 祖德溯三洲,源远流长,看此日人文蔚起 宗功承万石,根深叶茂,喜今朝景运维新 广东梅州东厢月塘面廖氏祠堂联。“万石”:宋廖刚及四子时称“万石廖氏”,见《宋史·廖刚传》。汉代,凡一门有五人以上二千石官者谓万石。 弓治箕裘缵万石之休风绳其祖武; 诗书礼乐衔九英之气脉贻厥孙谋。 广东深圳山廖氏谷仓世居联。“绳其祖武”:《诗经·大雅·下武》:“昭之来许,绳其祖武。” “贻厥孙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诒”通“贻”。 最长的廖氏堂联: 北国肇先贤,帝泽龙恩,封武威,赐世彩,忠孝荣褒,祠宇耀祥光,展一派豪情,际会风云长发达; 南疆繁后裔,宗功祖德,宦百越,居岑溪,昙容济美,都宫钟毓秀,聚九州灵气,昌期兰桂永腾芳。 以上是广东梅州大埔县水车镇廖氏光景公祠堂联。 更多相关信息,参考以下联系方式:中文网名:衡阳廖氏宗亲网北京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在哪白癜风的预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