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西岭瞻霁雪辉映王蓉绵帐行看麦浪长青年书大有 卧东山听松琴韵流十里澄潭会见桃枝唱彩人乐升平 这一名联十分精辟地概括元坑的现有名胜风景古民居、古建筑。 元坑古镇地处福建省顺昌县西南部,西邻三明市将乐县,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23公里,总面积.9平方公里。 全镇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下设91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福丰、秀水、东郊、九村村为镇政府所在地。 镇政府所在地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玉屏山下,其周围有9个自然村,村子集中地势平坦,四周环山似坑,古称园坑,后以“元”音代替,称为元坑。解放前为顺昌县四区,解放后至年为顺昌县四区,年改为公社建制,年改为元坑乡人民政府,年8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撤乡设镇至今。 年,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 全镇林地面积18.6万亩,其中用材林9万亩,毛竹4万亩。 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溪流纵横交错,闽江源流金溪和蛟溪穿境而过。 演山风景区就坐落在元坑镇宝庄村,海拔公尺。 经过近几年的探察,已发现有大小老鹰岩、大小仙乳峰、伟人峰、情人峰、十八节峡谷、七彩水晶壁、水晶洞、珍珠瀑、万年神龟等大小景点共处。其中最具特色的景点有4处,分别是老鹰岩、七彩水晶壁、十八节峡谷和伟人峰。 谟武文苑共设有六室、两展、两校、一亭、一园等文娱、休闲场所。其中设有立雪堂、二贤堂、立雪亭、晦翁书斋和廖刚文化研究会。 年文苑被南平市委、市政府定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基地”,年文苑被福建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据《顺昌县志》记载“先有‘漠布(现谟武)’才有‘顺昌’”,金溪贯穿元坑境内,明、清时期是入闽的重要水运通道之一,繁忙的水上运输使元坑成为当时商贸中心,出现了福丰村的“朱百万”、蛟溪村的“陈百万”、槎溪村的“张广拥”以及秀水村的“吴百万”和“张百万”等大批富贾,他们大兴土木,留下了大批豪宅,他们的后人为纪念先祖把它们改成祠堂。 仅现存祠堂就有吴氏、蔡氏、朱氏、张氏、邓氏、陈氏、叶氏等祠堂,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约平方米的萧氏祠堂在民国初期改建为镇、区办公所在后,迄今仅遗留祠堂大门。 如今保存较完好的大祠堂有九村的蔡氏、朱氏祠堂和秀水村的吴氏祠堂。 这些祠堂大都建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蔡氏宗祠位于元坑镇九村。据《蔡氏族谱》记载,该祠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年~年),是座精美的古建筑,为砖木结构。内分戏楼、回廊(包括天井,面积12×12米),后堂(面积12×14米)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祠堂大门建筑宏伟,墙上有各种砖雕人物、书画、动植物,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 吴氏宗祠在元坑镇秀水村。据《吴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清嘉庆元年()。该祠为土木结构,内建筑分戏楼、回廊(两边回廊,中间天井、后堂三部分,戏台已拆除。回廊宽1.74米,天井进深7.15米。后堂建筑面积为10.4×9.6米,高约6.4米。建筑底部均铺砌青砖;梁、柱等物件均为杉木。部分构件雕刻精美典雅的动植物、文房四宝、书籍和人物图案。 后堂现今仍供奉吴姓先贤延陵王季扎、三让王泰伯、唐司马佩公三幅祖先画像。年,吴姓集资修缮,设文化室,作为秀水村民娱乐场所。 这些祠堂主体建筑多置殿后,为几组并列的四进院落,门楼梁架雕饰精美,穿斗月梁造形多样,椽板上铺设望砖,布局风格简洁明朗。 祠堂门楼多以砖雕为主,体现了当时名门宅第的风范,这种砖雕技艺与当时浙、皖一带的徽州民宅基本相似,民间早已失传。 陈氏旧宅俗称三大栋。坐落在元坑镇东郊村东面,坐北朝南,东本横向并列四大建筑,均为四进庭院,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2平方米, 据说该建筑群用三年时间始建完成,具有地方建筑特色,是顺昌第一大清代古建筑群。 肖氏旧宅俗称三大栋。坐落在我镇福丰村中央,坐东南朝西北,横向并列三大建筑,均为六进庭院,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54平方米,建筑面积0.61平方米。 该建筑保留着清代建筑风格和地方建筑特色,是顺昌第二大清代古建筑群。 古镇镇区范围内保存下来的古民居,尚存处,其中79处保存较好。 这些民居建筑数量既多,质量亦精,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元坑古镇最值得称道之处。 民居外部多以高耸的封火山墙围合,内部以天井、三合院为基本组成形式。 合院式单体民居向纵深及左右方向迭加,即形成前后多进、左右多栋的中型或大型组合式民居建筑群。 建筑装饰以“三雕”为主,民居建筑尤擅木雕。 民居建筑的地面外沿多围以条石,内侧则铺以条砖,条砖之下,还填筑有碎石、沙子等,以有效除潮、去湿。 建筑内部,除屏门、照壁二侧柱子外,其余地方的柱子多不用柱础,立柱直接立在下方方形的柱顶石上,而柱脚本身亦不见有多少的朽烂腐蚀。 立木柱而不用柱础的做法,在潮湿的南方地区相当少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坑当地建筑在防潮方面有着相当高超的工艺技术。 古镇建筑呈连片分布之势,地域集中,是一处不可多见的乡土建筑富集区。 建筑之中随处可见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彩画装饰。 古建筑种类丰富、大小俱全,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优秀建筑艺术的展示地。 古镇的神灵信仰是一个庞杂而又流传有序的系统,除了众所周知的关帝信仰、天后信仰、观音信仰外,同时奉祀的还包含有众多的地方信仰。 如福峰与九村的三圣尊王、东郊的沙王爷等。 在古建筑中还保存下来数量较多的古代牌匾。 为不同时期建筑物内涵的判定及年代的推断等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文昌桥,有人叫它墟桥,以前是元坑通往槎溪、曲村、光地等村庄的交通咽喉,是当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必经之路。 同时也是当地老百姓及周边群众逢农历一、六的墟期,民众则在桥内进行生产资料交易,不受风雨影响。 此外,由于文昌桥的一头连着关帝庙,因此也是老百姓赶庙会、祭祀的场所。 登云桥又称云衢桥。是清代石拱廊屋桥,该桥坐落在元坑古镇通往曲村村公路边,始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正德六年()桥重建,后经几次大修缮。 红星桥又称槎溪桥,始建于明清时期。是井叠式木梁廊屋桥,属木石结构的桥梁。 文昌阁,建于民国二十年,外形呈六角,为五层宝塔式木建筑,高约10米,阁内有木梯,登上顶层可眺望附近乡村。 现在所见的文昌阁,是由元坑乡亲联宜会于年重修,年完工的。 元坑古镇地阜物化,资源蕴藏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有林地18.6万亩,其中用材林9万亩,毛竹4万亩。 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石灰石总储量3.2亿吨,石英石总储量1.3亿吨。 全镇水电资源充沛,小Ⅱ型水库2座,总库容万立方米,水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达6千瓦。 “一村一品”经济已形成产业规模,草莓、早芋、西红柿、食用菌、柑桔、荸荠品质好,远近闻名。 围绕“农业稳镇、工业兴镇、生态立镇”的富民强镇发展战略。 推进新农村及和谐社会建设。 推动古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日的元坑古镇政通人和,勤劳、淳朴的元坑人民热忱欢迎您来古镇观光、旅游…… 内容来源:天天微记 长按鍒濇湡鐧界櫆椋庤兘娌绘剤鍚?鐧界櫆椋庣殑娌荤枟鏂规硶鏈夊摢浜涘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