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上面蓝字加入廖氏大家庭

热点推荐

《廖氏宣传片》献给全球万廖家人,廖家人顶起来!

目录谱序谱例1-1廖姓介绍41-2廖姓来源51-历史上廖姓的迁徙与分布61-4当代廖姓的分布与图谱72-1座右铭82-2《弟子规》92-《劝世良言》92-4忆祖教子规92-5《廖氏祖训》-6《廖氏家训》10-1武威郡历史沿革12-2武威堂号1-廖氏宗祠图考-1《惠阳廖氏家谱》-1世袭图考-1坟冢图考-1字辈谱序60后记61

谱序

国家有史,述朝代、记政事;地方有史,明沿革,载土风;家族有谱,考世系,识宗支。此三者构成一完整体系,为华夏历史三大组成部分,记述中华民族繁衍生长之历程。史、志、谱或互相印证,或补缺钩沉,相得益彰,流传千古,实为我国传统文化一大特色也。我国民族素重血缘、亲缘、乡缘之关系,历时既久,形成强烈之宗族观念,乡土观念,进而溶合为国家观念,此我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历五千年经久不衰之奥秘所在也。谱牒者,详世袭,记葬处,别亲疏,睦宗族。自宋代以来,儒家认为先祖的嘉言懿行不宜听其湮没,家族世系不可以无考,亲族齿序不可以无稽。于是,士庶之家俱各修谱树牒。特别是文宗巨擘欧阳修、苏东坡诸公所创谱例,更趋系统化、科学化、人文化,至今为后人循蹈延袭。近年来,国泰民安,氏族文化研究盛行一时,建谱续牒者比比皆是。谱牒者,家之序也,有如参天巨树,论其树冠枝叶如何繁茂而其主干为一;亦如黄河发自青海,东流入海,毋论其沿途注入百千支流而主流仅一条耳。倘或谱牒不叙,不惟祖功宗德无由以彰,窃恐后之子孙支繁派广,世远年湮,而视亲支为途人,以近族为陌路者矣。谱牒作为家族之史料,对于研究家族史,乃至整个社会史,都是宝贵的原始资料,因而也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族人岂有不重之理乎!本族谱是以广东惠阳坑塘村廖伍胜公一脉为主,故以公为本宗支第一世肇始祖、本村宗族之第19世孙谱序记载为开始。余等曾与堂伯叔父、堂兄弟辈多次切磋,推敲谱例,研讨体裁,确定吾族谱牒为七卷分叙式,即卷一姓氏来源,卷二族规家训,卷三堂号宗祠,卷四惠阳家谱,卷五世系图考,卷六坟冢图录,卷七字辈谱考。各部分既独成体系,明其一端,又相互印证,合而为一。余不敢假托以失真,亦不敢借重以矜美,谨以祖宗实迹纂辑成册,以昭伦序,以传后世而已。这次修谱的特色有五:一、新谱作为家族宗亲谱考史册,不带神秘色彩,不做祭祀工具,谨使子孙后代了解先世。二、祖、父现代接受新学,提倡男女平等,故将吾族有史可考之女性均列入世系录。三、鉴于家族成员多散居于各地,故新谱印刷每同宗支系各一本,以便了解家族渊源,共享先人之荫泽。四、鉴于个人无法抗拒大型灾难,为免使谱牒失传,故若有必要可再补印刷,并将新谱分送国内省、市、县档案馆、图书馆、文史馆,海外宗亲会、宗祠堂等部门收藏传世。五、新谱并送广东惠阳坑塘村、海外马来西亚森美兰州马口镇、吉隆坡、新加坡等地先祖曾经驻足过地方的廖姓同宗家族备藏,以互通历代流向动态。

四世孙建碸重修订于公元年10月1日

谱例

一、本谱总分七卷,即卷一姓氏来源,卷二族规家训,卷三堂号宗祠,卷四惠阳家谱,卷五世系图考,卷六坟冢图录,卷七字辈谱考。二、谱中世系图所载之世系支派,一律按世次排列,概不冠姓。妻室有姓名者列入全名,无名者只称姓氏,列于夫男名字简介之内,不另记述。三、旧谱记男不记女,本次续修于女均予入谱。已婚子女列明夫男姓名。四、遵修谱惯例,以横排从左至右阅之,每页列世孙世袭考,起始世次族人标明父辈名字,以便衔接。为方便阅谱,原谱中的繁体字、异体字,此次修谱时均改为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的通行简化汉字。五、本谱所入之记载,均按世次排列,世次相同者,以长幼分之。1-1廖姓介绍廖姓是炎黄子孙重要宗族,得姓已逾年。廖姓是中华民族常见姓氏之一,中国姓氏(百家姓)排行第66位的大姓,廖姓也是中国台湾地区第18大姓,就是俗称的清廖。廖姓人口约有万左右,约占全中华汉族人口的0.7%。1-2廖姓来源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夏朝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蓼国”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封于“蓼”(今河南省固始县),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赐姓。1-历史上廖姓的迁徙与分布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在河南、四川。秦汉时期,廖姓已扩散到河北、湖北。两晋南北朝时期,廖姓已越过长江进入湖南、广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唐朝时期,中原廖姓两次南下移民福建,廖姓在南方得到进一步发展。宋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6%,排在第7位。廖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廖姓总人口的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湖北、福建、四川,这四省的廖姓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69%。其次分布于江西、广东,这两省的廖姓大约又集中了18%。廖姓在宋朝时已完成了主体的南下,形成了湘、鄂、川、闽、赣、粤等省份,廖姓密集分布。明朝时期,廖姓大约近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排在第84位。明朝末代廖姓首次移民台湾。宋、元、明这三个朝代,大约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廖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慢,江西当时为廖姓第一大省,约占廖姓总人口的4.4%;当时廖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这四省,大约占廖姓总人口的81%;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又集中了总人口的1%。在这三个朝代时期,廖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南方迁移。廖姓的聚集地区的重心向东南偏移。1-4当代廖姓的分布与图谱现代廖姓的人口近万,排在全国第66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从明朝至今多年中,廖姓人口由2万激增到万,增长了18倍之多,廖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多年中,廖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廖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台湾省、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江苏省、安徽省西南部、湖北省东南部、贵州省东部等地区,廖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9%以上,其中中心地区的频率在1.9%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5.%,居住了大约66%的廖姓人群。在海南省、贵州省西部、云南省东北部和西北部、湖北省西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南部、青海省东南部、河北省南部、河南省东南部等地区;廖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2%一0.69%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6%,居住了大约26%的廖姓人群。2-1廖氏座右铭莫道人之短,莫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莫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软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日要行一善,且长思己过。行为有不得,须反求诸己。2-2《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僻处,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2-《劝世良言》父母恩德比天高,身为儿女应知晓。若非父母生与养,自己岂能有今朝。中华民族好传统,堂前儿女行孝道。你孝父母子孝你,代代相传乐逍遥。2-4忆祖教子规思吾远祖,追至炎黄,廖氏名人,史册标榜。吾氏后裔,引以荣光,祖功宗德,应以发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仁慈博爱,朴实率真。忠耿廉洁,勤奋上进,耻己无学,难以立名。耻己不孝,难以立行。长幼无欺,自立榜样。诚信为本,无私无妄。培才育德,永续书香。或耕或读,士农工商。自立自强,吾族永昌。忠孝节义,世代弘扬。思源报本,理所应当。永言孝思,秋露寒霜,族规祖训,铭记心房。2-5《廖氏祖训》人往四方、励志名扬。崇宗敬祖、恋土爱乡。孝悌忠恕、笃守伦常。尊师尚学、修身勤上。宜习正业、奋发农桑。端行正品、和睦礼让。戒赌戒淫、惩恶扬善。法礼不违、伦理不乱。毓德重后、千古相传。谨遵祖训、世代隆昌。2-6《廖氏家训》爱国守法、为官必廉。聚财万千、济贫更贤。远恶近善、心有佛龛。祖宗虽远、祭奠往返。五伦孝首、父母必然。兄弟和睦、亲贫不嫌。夫妇相敬、家道合然。一夫一妻、切勿淫乱。嫁女择婿、勿慕权贵。娶妻求贤、艳生祸端。处事立身、义礼必先。精勤荒戏、谨记耳边。读书有益、修身志远。教儿育女、赌毒勿沾。酒起恶缘、切勿贪婪。商贾传家、诚信必然。吃苦耐劳、灵活多变。光宗耀祖、代代相传。-1武威郡历史沿革武威,简称“雍凉”、“凉”、“雍”。古称凉州、雍州、姑臧、休屠、屠各,是古西北首府,六朝古都。又称雍凉之都、天下要冲、国家蕃卫、梦幻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大凉在此建都,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而得名,曾经的中国第三大城市,西北的军政中心、经济文化中心。武威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部,石羊河上游。武威在西汉初为匈奴所占据,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征服河西,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后来把这块地方取名武威,并设武威郡,以显示西汉王朝的军威和武功到达河西而得名。武威城,浑身散发着厚重的古城气息和别样的历史风韵,但凡去过武威的人们都会为之迷恋或倾心。翻开历史的一页才知道,武威城,西汉时称姑臧城,武威历史上最早最古老的城,史书记载最早为匈奴所筑。后到前凉时期,经张轨再次修筑扩建。从此,姑臧城一时成为古西北政治、军事的中心和重镇,古代中国与西域经济交流的都会和民族文化交汇的大熔炉。东汉时改称武威城,明代改凉州卫,清代改武威县。公元年改为武威市。-2武威堂号廖姓宗亲“武威”堂号典故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族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廖氏武威堂堂联:武功垂汉史;威德冲神朝。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联以鹤顶格,由首句的第一个字“武”和第二句的第一个字“威”构成“武威”堂名,是指武威郡廖氏。武威廖氏由得姓始祖飂叔安,至春秋时,飂伯高改飂为廖之后,至汉朝便有廖氏祖先因武功显著而载入史册。上联“垂汉史”的“垂”是指流传,记载的意思,即是指汉朝的历史已有记载。“飂”,是古廖字。叔安公78世孙(奇可子)①延邦、②延龄、③延春。延邦任武威郡太守,封武威郡公。延龄任清河郡太守,封清河郡公;延春任太原郡太守,封太原郡公。事在隋炀帝时代(公元~)。这便是隋唐以后“廖氏三郡”的由来。延邦生子崇荣,无嗣;延春生子崇韬,亦无嗣。延龄妻邓氏,生子崇德。传至79世孙崇德公为了纪念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分别创建了三郡;武威郡;清河郡;太原郡。-廖氏宗祠图考廖氏世袭子孙后代1叔安至67泰公世系:1世叔安——2世明公——世闺公——4世晖公——5世信公——6世渊公——7世光公——8世颖公——9世玦公——10世诚公——11世重公——12世蛰公——1世珊公——14世卿公——15世谭公——16世介公——17世祥公——18世潜公——19世华公——20世瑞公——21世昌公——22世澄公——2世荣公——24世盛公——25世良公——26世辟公——27世高公——28世毕公——29世展公——0世宣公——1世云公——2世振公——世平公——4世隐公——5世桓公——6世闵公——7世伯廖——8世成公——9世襄公——40世敬公——41世王公——42世定公——4世真公——44世考公——45世安公——46世和公——47世惠公——48世慎公——49世范公——50世周公——51世高公——52世理公——5世中公——54世元公——55世风公——56世节公——57世嘉公——58世新公——59世斌公——60世扶公——61世祀公——62世延公——6世立公——64世化公——65世倔公——66世初公——67世泰公——68世祖;子璋69世祖;1原宪2从宪70世祖;五桂71世祖;钦72世祖;1守信2守义守宗4守诚5诚达6诚壁7诚忠8诚希7世祖;1世用2世昌世清4世明为诚希四子74世祖;1彦光2彦邦各生一子75世祖;1玉玲2玉瑞76世祖;1晚苍2晚桂晚叔4庆甫为玉玲四子77世祖;奇可为庆甫子78世祖;1延邦2延龄延春为奇可三子79世祖;1崇荣2崇德崇蹈为延龄三子叔安公传至79世孙,崇德公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年),唐贞观十四年()明经及第,先任虔化(今江西宁都)县令,后擢升为宣州刺史。虔化任满时士庶挽留,又钟情于虔化的山川灵秀、田腴物丰、民风淳朴,遂举家从浙江松阳顺义乡诚信里徙居虔化。崇德公在中华廖氏发展史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后裔在当前全世界廖氏总人数中占多数以上。在众多的后裔中,因承袭先祖的职务官名而分为武威、清河、太原三郡。妻卢氏,生三子:兰芝、兰阶、兰得。兰阶过继崇荣,兰得过继崇韬。其后,“廖氏三郡”全部是崇德公子孙。后裔由浙江松阳县迁居江西宁都。崇德公是现在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以及台湾、南洋等地区大多数廖氏宗族的先祖。大族廖氏各宗,凡称“系出武威”的,都是崇德公的后裔。据家谱旧载,大约在唐末中和年间,崇德公在虔化本邑的六世孙昌岐、昌复、昌盛、昌信四兄弟(礼部、工部、兵部、户部四尚书),在好朋友唐代堪舆术大师杨筠松(救贫仙人)的指点下,捐赠座落于虔化清泰乡(今宁都肖田乡)黄泥排别墅为祝圣道场,前厅作佛殿,后厅为祠堂(崇德公祠)。宋治平年间寺、祠分建。一为“麻田古寺”。一为“廖氏大宗祠”。二00九年12月19日,廖氏崇德公祠竣工大典于江西省宁都县肖田乡黄泥排村隆重举行。80世祖;1兰芝2兰阶兰得为崇德三子81世祖;1光禄2光尧光景为兰芝三子82世祖;1琼瑄2琳瑄瑞瑄为光景三子8世祖;四十一郎为琼瑄子84世祖;国清85世祖;1滔刚2滔淳滔容4滔致为国清四子86世祖;1元纪2元光元景4元霖为滔刚四子87世祖;1文广2文兴文举4文福5文亮6文禄7文用8文明9文峰(有九子十员官之说),此世孙廖氏后又各别分支出王、张两姓。88世祖;花公为文兴子叔安公传至88世孙,武威郡派廖氏花公,字实蕃、名循政、讳花,生于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年),公饱读诗书,为宋朝进士。公元年,花公从福建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圩(今南平市顺昌县峡阳镇)迁居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郭坊塘背(今称龙岩市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为汀州府上杭(当时永定隶属上杭未析出建县)廖氏开基始祖。宋太祖建隆四年(公元96年),公授湖广参知政事(副省级),他忠于职守、勤政为民、政绩卓著、屡获御封。妣冯一娘,诰封夫人,生一子昌,昌生三子彻、政、敏。宋仁宗二十七年(公元年),公卒于官地汀州府,享寿岁。考妣合葬于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乡丰康村杭永公路旁(09国道旁),形曰:“田鸡浮塘”。武威廖氏花公祠坐落于福建省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塘背(古称: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郭坊塘背),是一座历经沧桑的古祠,是廖家历朝历代祭祀开基始祖花公的圣地。据家族流传:宋末,花公后裔在居住地郭坊塘背觅得一块风水宝地,建起了一间房那么大的廖家祖庙,作为同族子孙供奉、祭祀始祖的处所。大约到了明朝建文年间(年),留守祖居地的花公裔孙,为了更好地敬祖睦宗,耗银近万两,历时两年,将原来的小祠改建成大祠堂。该祠占地面积约1平方米,是三进式、古典式祠堂。祠门横梁上镌刻有“廖氏花公祠”五个大气醒目的字。祠门两侧那对静座、凝神的石狮雄伟异常,它伴随着宗祠度过了数百个春秋。每年祭祀时节,前来花公祠祭祖敬宗的海内外各地裔孙络绎不绝,花公祠内香火荧绕不断。廖氏花公祠曾有过几次重修,但均保持了原貌风格,依然古朴典雅,造型独特。一九九五年进行了较大的维修,当年十月重修竣工开光升堂庆典场面热烈盛况空前,有香港上水、泰国以及闽粤赣各地宗亲组团前来参加庆典仪式,献上各式匾牌挂于祠内墙上作纪念。二00二年,福建省文化厅将“上杭县廖氏花公祠”入编《八闽祠堂大全》。传至89世孙廖昌,字燕及,妻杨氏,生三子:廖彻、廖政、廖敏。廖花后裔从彻、政、敏三公以后,陆续迁到沿海各地、湖广、四川、台湾及海外许多地方,地域广阔,分支繁多,如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许多地方,都必有彻、政、敏三公后裔。89世祖——昌为花之子90世祖——1彻、2政、敏为昌之子91世祖——1宗诚2、、4、5为政之子92世祖——1公孙2公义为宗诚之子9世祖——厚甫为公义之子94世祖——成为厚甫之子95世祖——1松福2忠富为一成之子96世祖——1德受2德从德厚为忠富之子97世祖——志安为德厚之子98世祖——彦周为志安之子99世祖——1文瑞2文璋文辉为彦周之子世祖——景德世祖——奉行为景德之子世祖——荣耀为奉行之子10世祖——宗朝为荣耀之子世祖——1祖祧2祖麒祖麟为宗朝之子世祖——1家金2家银家聪4家让为祖麟之子世祖——仕祥为家金之子世祖——应铨为仕祥之子世祖——1上宣2上荣上玉4上应5上朝为应铨之子世祖——1全盛2全茂全智4全珍5全兴为上宣之子世祖——天禄为全智之子世祖——1道亨2道印道通为天禄之子世祖——1忠恕2忠敬为道亨之子11世祖——至今(记录失考,留待后世子孙续考究)广东惠阳坑塘廖氏宗祠广东惠阳坑塘廖氏宗祠修建于公元年,为坑塘村将近两百户廖姓族人之宗祠。坑塘廖氏繁衍至今已是第二十四世代孙辈,历时数百年之久。年10月28日,星期日,下午三点,相隔一个世纪、四代人的聚散离合,在列祖列宗的庇佑之下,来自马来西亚与惠阳坑塘村的伍胜公第三、四代子孙,历史性的宗亲会晤正式上演。下图为宗亲们在祠堂前合影留念:左起观送堂哥、柚铭姑丈、福荣堂哥、锦昌堂弟、佛送堂叔、火有堂伯夫妇、桂桃姑姑、佩薇表妹,以及我建碸本人。4-1《惠阳廖氏家谱》目前,此《惠阳廖氏家谱》仅存世的只有此图片版本。此谱作为追查广东惠阳地区廖氏祖谱,为修订本族谱的参考依据,起了非常重要的线索铺垫。为此有必要摘录下来,供作本族谱其中一卷的内容参考。阅读本图片谱须知,以传统家谱的编排方式从右到左方向阅览。《惠阳廖氏家谱》于民国十四年由廖佩珣宗亲监修,廖佩鎏等编纂的,全书分上下二卷,上卷首载宗支谱,内分族姓源流、宗图及各地始祖简明图等;次载恩荣谱,内分进士、举人、贡生、仕宦、封赠、文学、国学、学校毕业、保举,及捐纳、旌节、耆寿等目。下卷首载坟茔谱,内述各代墓域;次载艺文谱,内分经、史、子、集四目;次载家传谱;末载杂录谱。在清代,廖家出了两名进士廖贞和廖佩珣,其中廖佩珣还是惠州史上最后一位进士。十二世孙廖贞:公是廖氏科举史上第一位进士。廖贞,字廷干,号他山,别号松崖,清光绪《惠州府志》称他“好读书,达时务,富于撰述”。清康熙五十三年(),廖贞乡试中举,继而在清雍正八年()庚戌科会试中金榜题名,第一百五十名。廖贞是归善县继龚章后的第二位清代进士。十六世孙廖佩珣:公是廖家第二位进士,也是惠州史上最后一位进士。或许是因为他监修《惠阳廖氏家谱》,其本人的生卒年月、平生简历均没有载入家谱,这给后人留下不小谜题。不过仔细查阅族谱及相关史料,还是能找到的一些故事。廖佩珣,字子东,号君栗,生于同治五年(),卒年佚考。族谱记载,他于光绪二十年甲午科乡试高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会试中式第六十二名,中得进士。廖佩珣的父亲廖廷翰(字墨卿)是廖家个举人之一(廖贞和廖佩繤也是举人),他于咸丰十一年()中举,曾任内阁中书,同治年间,曾参与惠州知府刘溎年编修《惠州府志》的工作。本族谱中,对廖佩珣的记载非常简单,除提及他中式的具体时间外,只在“恩荣谱”中记载他仕宦经历:历任湖北公安黄梅当阳黄冈各县知县,仕至吉林新城府知府。5-1世袭图考6-1坟冢图考始迁居惠阳坑塘廖氏1世祖:妣夫人之墓,乃是坑塘廖氏先祖,传至19世伍胜公繁衍不息。至截稿为止,坑塘廖氏已传24世,已有数百年漫长历史。由于多年失修,目前暂无从考究此墓中主人翁的详细资料,留待后世子孙续考究。惠阳坑塘廖氏19世:伍胜公一脉先祖之“金斗”一世祖伍胜公一脉先祖的“金斗”(存放先祖的灵骨龛)位于惠阳坑塘村后山处。每年的农历八月初一日至九月九日重阳期间的其中一日,吾族宗亲必遵祖例,都会进行一年一度“缅怀祖恩,祭拜先祖”的扫墓祭祖活动,来自海内外的后代子孙都会回乡祭祖。一世祖伍胜公与张氏秀娇之墓一世祖(坑塘廖氏19世孙):伍胜公生于中国广东惠阳新圩镇坑塘村。民国三年(年)左右携二房张氏秀娇老孺人及三子苟、四子稳离开坑塘村迁居到南洋马来亚定居。考妣葬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马口老山坟华人义山2.5里。二世祖苟(树钊)公与萧氏娇之墓二世祖(坑塘廖氏20世孙):苟(树钊)公与萧氏娇老孺人,考妣葬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马口老山坟华人义山2.5里。二世祖稳(树鸿)公与萧氏润娣之墓二世祖(坑塘廖氏20世孙):考稳(树鸿)公葬于马来西亚森美兰州马口马申华人义山。妣萧氏润娣老孺人之骨灰龛(编号)存放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千佛禅寺。三世祖佛保公与陈氏运娇之骨灰龛三世祖(坑塘廖氏21世孙):佛保公与陈氏运娇老孺人,考(编号)、妣(编号)骨灰龛存放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千佛禅寺。7-1字辈谱序世系源流,国史赖以序始终,而家乘则赖以序昭穆。乃近世之宗支混淆,昭穆亦因之失序者,果世系之不明与,亦派行之未立故耳。故兹者共同酌定预派二十字辈谱序,中间挨行命名。且命名不得犯此二十字,混淆派行,庶几归于画一。他日二十字辈传代近末,后世子孙宜商议增补新字辈谱序,切记不得重复使用原有字辈,并务必要保留原有旧字辈谱序作为后代子孙详考依据。虽错处九州,而行列相符,甫一问名,而即知尊卑,别亲疏也。尚何有昭穆之失序乎?广东惠阳坑塘廖氏伍胜公子孙最新字辈谱序:斗石树学维,志文铭世昌;礼敬孝恩泽,武威继宗扬。

四世孙建碸(“维”字辈)

重修订于公元年10月1日

后记今年对我所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因为完成了两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①分别在下半年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探亲寻根问祖之路。②完成《广东惠阳坑塘廖氏伍胜公族谱》的编撰修订工作。这下半年来分别在7月、8月和10月,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寻根问祖之路,从马来西亚开始到广西、江西、福建,到广东惠阳坑塘村祖籍地,足迹遍布数千公里,越洋过海、翻山越岭,从城市到城镇、县城、乡镇、村落,目的就只有一个,把我廖家祖辈宗亲血脉关系了解通透,为撰写修订廖氏新族谱埋下伏笔。经历了意义深远的寻亲之旅,感到最大的收获和最感欣慰的,这一路走下来虽说旅途遥远奔波,但却不觉得疲惫不堪,相反的是精神抖擞,精力充沛,而且非常地顺利,更重要的是圆了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回家”的意义!也为廖家宗亲留下完整血脉的蛛丝马迹。此趟寻根之旅,最终于年10月28日下午三点这一天功德圆满。从马来西亚远道而来的亲戚回乡探亲团,风尘仆仆的回到坑塘村,回到了祖籍地。最终,历史告诉了我们,两地亲族的会晤非常圆满成功!10月下旬,探亲寻根问祖之行结束,回到广西南宁就着手编撰族谱工作。感谢列祖列宗的庇佑和加持,使我仅费时短短三天,就顺利完成初稿修订事宜,实感欣慰。祈望后代子孙饮水思源,永不忘本。永远记得没有祖先就没有今天的自己。缅怀祖德,回乡祭祖,认祖归宗是我廖家子孙不得遗忘之根本,永世谨记心里,教化后代。望子孙们认真对待吾家族谱,并即时更新子孙世袭名录,方便多年以后,当后世子孙再一次重新修订本谱,在增补最新资料之时有迹可循,方能顺利做到永不遗漏,且世世代代永世流传。

四世孙建碸(“维”字辈)

写于公元年10月1日?南宁

我姓廖,我骄傲!我姓廖,我自豪!

为廖氏点赞!

廖家人转起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shunchangzx.com/scxqh/78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