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昌县林业——林副产品
顺昌林区的林副产品丰富多样,较大宗的有香菇、红菇、笋干、松脂、山苍籽油以及木、草本的中药资源。据民国版《福建通志·杂税》载:清咸丰三年(),顺昌、洋口的香菇、笋干被列为固定征收出口税的特产。 年以来,新开发的林副产品有厘竹、竹编、竹画、木扇、木竹帘等多种。有的名优产品,还进入国际市场,为国家出口创汇。其主要产品有香菇、笋干等。 香菇 产地遍及全县各个林区,以际会、仁寿、洋墩、元坑、大干、岚下、高阳等地为多。据民国版《福建省统计年鉴》载:民国24年()顺昌全县的香菇产量为市担(每担市斤,下同),价值(法币)20万元(未包括原属建瓯的岚下,高阳两个乡和原南平县的大历乡,下同)占当年全省总产量的17.05%,名列福建省榜首。据顺昌县档案馆《顺昌工商基本情况》调查材料载:民国37年,全县香菇产量有市担。建国初期,全县香菇年产量仍有千余担。年后,林副产品生产受限制,来自浙江省庆元、景宁等县的菇农多回原籍,香菇产量下降,到年才恢复到市担。年以后,林业部门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推行利用木屑和伐区剩余段木等培育香菇。因此,采伐立木生产的香菇产量逐年下降,各乡村和国营伐木场、林场所生产的大多数是用菌种繁殖的袋装、段木香菇。年全县香菇产量达吨,年增至吨。 红菇 多产于林区深山老林中,是一种自然繁殖的林副产品。解放初期,红菇常年产量有2吨左右。60年代初开始,由于林区的阔叶林大量砍伐,红菇产量逐年减少。年,全县农贸市场销售量约1.2吨。 笋干 在仁寿、洋墩、际会、大干、元坑、岚下、高阳等乡,由于毛竹资源丰富,生产笋干的历史悠久,其中以岚下的东坑、仁寿乡的华家山、洋墩乡的蔡坑为多。据民国版《福建省统计年鉴》载:民国24年,全县笋干产量为吨,价值(法币)7.56万元。50年代,全县笋干年产量上升到~吨。年产量达吨。 松脂 是县内的一项主要林副产品。由松脂提炼成的松香、松节油和利用老松根提炼的松焦油,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松香、松节油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建国前,顺昌的松脂生产大部分由来自浙江的专业脂农经营,产区分布在洋墩、仁寿、大干、埔上、元坑、际会、大历、高阳、岚下等山区,年采脂量约50~60吨,年上升到吨。年后由于外来脂农多回原籍,松脂生产一度停顿,年开始恢复生产到年止,全县共生产松香2.47万吨,松节油吨,松焦油吨,其中有80%以上的一、二级松香产品由外贸公司组织出口,远销西欧、远东等国际市场。 山苍籽油 是制作驱风油、风油精和各种香皂、香水的化工原料。顺昌山区有丰富的资源。过去由于收购价格偏低,影响了农民采集野生山苍籽的积极性,产量很少。年至年的10年中,全县仅生产山苍籽油13.38吨,实现产值20万元,产品全部供外贸部门出口创汇。 厘竹 是70年代初新开发出来的产品,利用山区丰富的野生苦竹、刚竹等通过刮皮、磨光、晒干制作成产品。主要用于外销西欧、北美及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和地区,供编制庄园、别墅、住宅篱笆,花卉、瓜豆支架以及滑雪运动会的赛场标志竿使用。年建西、洋口两个厘竹厂生产厘竹.8吨,年增至.1吨,每吨收购价为元。年,由于野生苦竹资源连年超砍过伐,当年产量仅有.8吨。 草、木本中药材 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尤其发展木本中药材的自然条件较好。年以来,已有仁寿的桂溪、塘后,水南乡的西坑、派溪,元坑乡的张坑、谟武,洋口镇的田坪,高阳乡的南亨以及国营省属洋口综合林场、县路马头林场等单位,种有木本药材黄柏、厚朴、杜仲;埔上乡的土丰、水南乡的新屯种有乌梅。全县种植面积共达亩。这些木本中药材生长期较长,年尚未大量收成。据调查估算,全县黄柏、厚朴和杜仲的总蕴藏量可达~吨。
文字来自《顺昌县志》中国统计出版社年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本
|